趣咚咚|我為什麼要讓孩子“吃野菜”?

趣咚咚|我為什麼要讓孩子“吃野菜”?

《家有兒女》有一集叫《野菜的故事》,

三個孩子吵著要吃大魚大肉,

姥姥和爺爺對此產生了分歧。

姥姥:孩子想吃,咱又有條件,當然得做可樂雞翅醬肘子了。

爺爺:憶苦思甜,吃點憶苦飯才懂得珍惜生活。

故事的最後當然沒能如爺爺所願,

三個孩子吃上了雞油火腿絲炒的野菜。

吃了第一頓還想第二頓。

老人的觀念衝突在於舊時吃野菜是為溫飽,

現在吃野菜不過圖個新鮮。


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

我們不禁思索:讓孩子吃苦有必要嗎?


當然有必要。

教育涉及方方面面,

吃苦教育對孩子的意志力培養有直接影響。


譬如瑞士:16、7歲的姑娘初中畢業後送去做一年傭人,

上午勞動,下午上學。

既鍛鍊勞動能力,還利於學習語言。

(瑞士有講法語的地區,也有講德語的地區)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週方能予以畢業。


我們的鄰國日本,教育孩子更有句名言:

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日本家長認為鍛鍊孩子責任感、吃苦能力始於一點一滴。

因此幼兒園的孩子放學都是自己拿書包,

父母兩手空空,王室公主也不例外。

趣咚咚|我為什麼要讓孩子“吃野菜”?


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們的吃苦教育要遜色不少。

隔代帶娃的弊端、人類趨甜避苦的天性,

教育孩子出現四過度:過度疼愛、保護、期望、照顧。

催生了一批批“啃老族”、“驕橫兒”、“花朵孩”。


苦與樂就像一個平衡槓桿,

一味減少痛苦的分量,槓桿當然會失衡。

換言之就是槓桿的支撐點要離痛苦越來越近。


苦與樂是相互轉化的,

苦多了就容易獲得快樂,

而樂多了也容易感覺痛苦。


一個不懂吃苦的孩子可能很難感覺到真正的快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變形計》中的城市主人公去農村生活,

那不叫吃苦,那叫體驗生活。


家長給孩子報個所謂的“吃苦訓練營”,

那也是體驗生活。


告訴孩子,生活有甜有苦,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一定要有一個讓孩子吃苦的意識,流點汗,吃點虧是好的。


平時讓孩子多做家務活,積極參加各項勞動與活動。

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參加志願者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趣咚咚|我為什麼要讓孩子“吃野菜”?


兒童時期是人生基礎階段,

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很必要,

因為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庭院中養不出千里馬。


吃苦教育重在吃苦的過程中給孩子以教育,

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吃苦而吃苦。


虎媽狼爸不足學,一曝十寒不足取。

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再行吃苦之教。

需身體力行做榜樣不可光說不練假把式。


好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磨練心智,增強毅力。


《觸龍說趙太后》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

為人父母,不僅僅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愛,

更要有為之將來打算的深遠智慧。


趣咚咚:一家專注於提升2-12歲兒童成長的服務平臺。平臺為適齡兒童及家長篩選並提供優 質、豐富、安全的線上及線下教育和娛樂活動。同時,平臺邀請優質活動主辦方和教育機構入駐,將活動體驗與教育發展相結合,伴隨兒童全面成長,構建良好親子關係。

小程序請搜索趣咚咚平臺或趣咚咚訂閱號

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