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小眾品牌要長久發展,大眾化是其必然要選擇

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小眾品牌要長久發展,大眾化是其必然要選擇

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小眾品牌要想長久發展,大眾化是其必然要面臨的選擇。

但矛盾點就在於,小眾品牌的成立就是以小眾文化為基礎的,這就說明其並不具備規模化發展的基石。一旦某個小眾品牌出現了現象級爆款並開始探求大眾化發展之路,就意味著其要失去原有的核心群體的價值認同。

既想要商業上的成功,又不想陷入“普通大眾”的漩渦,道路似乎只有一條:披著小眾化的外衣,裝著大眾化的內核,即讓你的品牌,看起來很小眾。

如果品牌本身很陳舊,可以嘗試開一條新的產品線,重新貼近對標受眾。如果品牌的形象固化了,重新打造品牌太難,也可以嘗試收購。比如安踏收購始祖鳥和FILA,就成功刷新了它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創造社會認同

真正有價值的品牌都不是孤立的,品牌只是冰山一角,它的背後是整個存在與世界。

羅伯特·西奧尼迪在《影響力》一書中提到的六大影響力元素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認同。

也就是說,某句話、某件事或某一產品,只要獲得了人們的認同,就會在這群人當中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Stussy是靠賣Logo起家的,其品牌主理人Shawn Stussy最初只是把自己的塗鴉簽名畫在衝浪板上,在受到眾多追捧之後才自己做起了潮牌生意。

Supreme選擇了辨識度極強的大紅色Logo,雖然被指抄襲藝術家Barbara Kruger的作品,但無損其Supreme Logo的價值——這個Logo的價值高達數億美金。

近兩年崛起的ASSC(Anti Social Social Club)多半也得益於其標誌性的粉紅傾斜字體Logo。

為什麼Logo品牌這麼火?答案就在這四個字:社會認同。

很多成功的品牌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建立了一種感覺——讓大家相信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正好是自己希望的樣子。品牌販賣的,其實不只是產品,而是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做品牌,其實就是製造偏愛。

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小眾品牌要長久發展,大眾化是其必然要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