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建築藝術明珠:陳家祠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二十年落成。

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陳家祠的建築雕塑飾件多達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磚雕41件、銅鐵鑄和壁畫13件。

清光緒十四年四月,陳昌朝、陳宗詢、陳蘭彬、陳伯陶等廣東四十八位陳氏族中鄉紳名流聯名向全省各地陳姓宗族發出《廣東省各縣建造陳氏書院》、《議建陳氏書院章程》等信函,內容是邀請各地陳姓族人派員到省城廣州商討修建陳氏書院一事,籌集款項。


陳家書院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築組成。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另外 作為捐資的回報,這些陳氏宗族可以將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

陳家祠為廣東72縣陳姓族人捐資合建的宗祖祠和書院;那時,廣州姓陳的不但居多,且最有地位;因此他們集資建起了這座陳氏合族祠。這是一座“廣五間、深三進”,面積達一萬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前後擁有八十多米長的三排大殿,中間和左右兩側貫以四條長廊,組成六個大院庭。陳家祠以其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著稱,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 號稱"百粵冠祠"。

陳家祠既體現了中國建築的形式,又富有廣東地方工藝裝飾特點,表建築裝飾藝術方面,該祠從上至下,從外至裡,所有的堂、院、廊、廳、門、窗、欄杆、屋脊,大量地運用了石雕、木雕、磚雕、陶塑、泥塑、灰塑、鐵鑄等加以裝飾。既有鏤雕於石欄杆的瓜果、花鳥、雲紋,鑲嵌於各處的鑄鐵花等纖巧小品,又有雕塑於屋脊長達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


該祠第一排大殿曾為客廳和書塾;第二排大殿用於聚會;第三大殿則供奉祖先牌位,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兩側,等級森嚴。祠內是廣東全省民間工藝美術精華薈萃之地,種類繁多,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屬、貝殼十餘種。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寬和縱深均為80米,平面呈正方形。採用抬梁式建築結構,硬山式封火山牆;總體採用“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佈設,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佈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主次分明。

在建築的處理上,以中軸為主線,兩邊以低矮偏間、廊廡圍合,襯托出主殿堂的雄偉氣概,形成縱橫規整而又突出主體的構局。建築外圍有青磚圍牆,形成一座外封閉內開放的建築群體,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