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什麼是有價值的思考?

思考不是一件高深的事,而是一種很日常的行為。

比如當聽到別人一句話時,會習慣性想一想有沒有道理,那人為什麼會這樣說;當聽說一件奇聞軼事時,會想想這件事合理嗎,為什麼會發生,說明了什麼之類;當看到某個場景或被某個場景吸引時,會習慣性的想想為什麼會發生,或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或如何避免發生。

人為什麼常常陷入思考?

既是天生又是需要。小孩子因為大腦活躍又沒有任何“定見”,所以總喜歡問為什麼,即使不問,我們也能經常看到ta好奇的眼神和表情。而成年人,因為需要經常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需要有意識無意識的做出各種判斷和選擇,所以日常應該擁有一個良好的思考習慣。

有時候是為完成某個任務或解決某個問題。這是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最常見的,因為總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工作要處理,很多問題會發生。

有時候是科學研究需要。比如很多科學家、哲學家的思考,通過觀察更多事實(實驗),經過各種分析方法驗證,確認一個規律或結論(觀點)。

有時候是純粹為消遣。我們一天會看到無數的現象或變化,一隻貓的各種行為,一隻狗的各種行為,遠處的一個人的行為動作,常走的一條路平時車多今天為什麼沒人?正在無聊時看到什麼都會琢磨琢磨,當消遣時間。

什麼一個有價值的思考?

無論基於什麼目的的思考,一個完整的正確的思考包含的三要素是:事實(真相)+(邏輯)分析+觀點(結論)。基於準確的事實(真相),通過正確的分析,得出明確的觀點或方法。

什麼是事實?

事實既指具體具象的東西,比如正在發生的一件事,身邊發生的事,網絡上的事,新聞聯播裡的事;有時也是虛擬但可量化的東西,比如一份數據,個人行為數據,企業的數據,一個行業的數據,政府每年發佈的各種數據。

正確的事實是思考的基礎。我們親眼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聽到的也不一定是,事實需要去確認和驗證,科學上叫實驗。

事實是得出一個正確觀點(結論)的基礎,沒有事實或虛假事實就經常得出一個觀點(結論),很大程度是一種忽悠,比如成功學和雞湯學。

如果事實有問題,再嚴謹的邏輯分析和方法,得出的觀點不能說沒意義,但怎麼說呢,很容易成為謬論。

但基於同樣的事實,不同的分析會得到不同的觀點(結論),同樣的分析也會得到不同的觀點(結論),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火藥,能放出不一樣的煙花。

所以,我們往往不相信自己看到,而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一個人的觀念最終造就了一個人的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一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什麼是邏輯分析?

簡單說就是想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對我們普通人的日常來說,小學初中所學都已夠用。

比如減法於加法和除法於乘法,叫做逆向(反向)思考;初中多項式裡的合併同類項和分解因式,讓我們理解如何歸納與演繹:歸納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個體現象裡總結出普遍規律。演繹則是從一般到個別,用普遍常識理解判斷各種複雜現象。比如層出不窮的很多騙局,往往用常識就能識破,不需要高深專業的知識。

證明題裡會有猜想/假設/推理,函數和幾何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初中所學基本讓人具備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思考方法。

大學所學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一個人相對普通大眾,在某一領域有不一般的專業能力,解決複雜的專業問題。比如導彈、火箭和高科技,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再如何聰明,也是從事不了的工作。但沒上過大學不影響一個人在政治、商業領域取得好成就。

什麼是觀點?

觀點(結論),是一個人得出的看法。

觀點大部分時候沒有對錯之分。比如根據自己所見所聞,覺得國家越來越強大還是對當前的社會非常悲觀,都是正常的。因為可能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事實,即使是同一事實,因為教育、經歷等形成的思考方式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可能不同。(Ps.覺得強大的並非全部是愛國人士,覺得悲觀的並非不是愛國人士;覺得強大不一定獲得在人生中獲得很大成就,覺得悲觀的人並非會一事無成。)

我們不是用自己思考得出的某一觀點,向他人證明自己優秀,聰明或強迫他人接受,而是要明白,別人也會有一個思考過程得出自己的觀點。所以會傾聽理解下他人的觀點,可以互相討論彼此的觀點,還會就觀點得的過程,基於的基礎互相交流。

不因身份、地位、財富等不同,而不尊重一個人的思考和觀點,甚至打壓 或強迫。

很多時候,一個客觀觀點(結論)需要從不同的事實和不同分析方式不斷去證明。比如,新聞聯播裡的社會更真實,還是社交網絡的社會更真實?如果都不是,那麼真實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

其實新聞聯播和社交媒體裡的社會都是真實的。自由客觀的媒體是一個社會文明,民智開啟不可或缺的,但媒體很大的一個天生的不足叫選擇性報道。新聞聯播選擇報道的新聞是政治的需要,社交媒體裡的傳播的新聞是商業的需要。

但社會是一個無數個面組成的多面體,新聞聯播和社交網絡分別是無數個面中的一個面。都不能代表真實完整的社會狀態,如果我們真想了解,是需要走入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層,需要看各類的數據,需要了解各類經濟和科學規律。顯然,這對我們普通人而言是做不到的也沒有必要的,個人一生的命運或小日子的溫馨,大概率和歷史的大風大浪離得很遙遠。

無知有兩種,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無知的無知,一種是意識到自己經常很無知,對於這個世界其,很多人很多事。前者會因為無知而自大,後者則因為知道自己無知而變得敬畏一切。

思考不是能力是素養

思考是個習慣,時間久了跟吃喝拉撒一樣會變成無意識的部分:聽說一個事會無意識的琢磨下為什麼和是什麼,聽到別人一句話也會無意識的琢磨下ta為什麼這樣說(想)。不會輕易盲從,也不會情緒化,從而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

思考本身是一種素養,不算是一種某個個體能力或品質的證明。芸芸眾生有身份、財富等等各種不同,大家之間的能力或品質沒有那麼大差距。對於boss來說,需要能理解並尋找選擇不同階段的員工合理培養,而非一視同仁。

這套方法論的一個應用

我一直相信員工選擇大於培養,大部分持久的關係都是如此,比如朋友、戀人。

比如對於基層的員工,是“任務+方式+完成”思維。給予明確的任務,員工怎麼幹通過什麼方式完成是boss不需要關心的,重要的是能完成。是否能完成往往取決於態度,到不了體現能力的階段。大多數boss不會給新員工大大超越他能力的任務,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老闆可能不會安排工作或者心裡總打小九九。

對於中高層,是“目標+方式+完成”思維。需要給的是明確的目標,不再是具體的事或任務。中高層通過什麼方式去實現怎麼實現,boss不需要太多過問。不過問不代表不關心,發現員工完成目標的過程有困難,要助力一把。員工完成目標後幫其覆盤,提出有價值的參考。優秀的boss會不斷幫員工實現目標,而不是總想員工幹完又能給他賺多少錢。

每件任務能完成是做事態度的證明,早期和能力關係不大;一個目標一個目標都能實現,是做事能力和態度的結合。選擇每件任務能完成的員工和一個一個目標都能實現的員工,即無意識中具備思考素養的員工,去培養。如果只是依據個人喜好或所謂眼光選擇員工,boss最終給自己帶來的是更多麻煩和痛苦。but,以上的前提是會分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