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報》刊發:《破繭重生 老工業基地綻放新活力》

  今日,《中國改革報》刊發《破繭重生 老工業基地綻放新活力》一文,報道我市堅持改革推動、開放帶動、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發展增動力、添活力,闖出一條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之路。

  現全文轉發↓

《中國改革報》刊發:《破繭重生 老工業基地綻放新活力》


破繭重生 老工業基地綻放新活力

——改革開放40年的洛陽答卷

  “在這個1.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倉庫裡,存放著5000多種拖拉機配件。只需操作手機軟件,便可以發往全球各地。”中國一拖集團主管配件倉儲的小楊(楊帆)向記者介紹著自己所從事的工作,2003年進廠的楊帆在這裡還有一個特殊的稱號——“拖三代”。

  40年前,楊帆的父親大楊(楊建林)通過招工來到中國一拖。1983年,“1頭牛價格、8頭牛力氣”的小四輪拖拉機問世,成為改革開放後農民家庭的“標配”,楊建林也成為中國一拖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演變的見證者。時間再回撥至1958年7月20日,在鑼鼓聲中,楊帆的爺爺老楊(楊一川)作為中國一拖首任團委書記,親眼目睹了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的問世。

  三代人,隨著中國農機技術的發展革新,經歷了洛陽傳統裝備製造產業的轉型升級,也見證了這座工業重鎮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作為共和國的長子,洛陽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堅持改革推動、開放帶動、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發展增動力、添活力,闖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之路。2017年,洛陽GDP首次突破4000億大關。更令人欣喜的是,產業結構實現了“三產超二產”的歷史性轉變。


  “發展財富遇到了轉型問題”

  計劃經濟時期,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城市之一,洛陽曾站在中國發展的潮頭,一度躋身全國十大工業城市行列。“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骨幹項目中有7項落戶洛陽。在這裡,誕生了我國第一臺拖拉機、第一臺壓路機、第一臺軍用越野汽車、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第一批汽車變速箱軸承等眾多的“全國第一”,“洛陽製造”也因此聞名全國。

  改革開放後,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洛陽的發展步伐慢了下來,曾經的“發展財富”也逐漸遇到了轉型問題。“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和其他一些老工業基地相似,洛陽在很長一段時期存在思想觀念不夠活、體制機制不夠順、產業結構不夠優、質量效益不夠好、創新動能不夠強等問題。”洛陽市國資委總經濟師莫文剛介紹說,洛陽在改革開放中面臨的問題清單,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審視這些問題和矛盾,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上出了問題。莫文剛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曾經在洛陽澗西區有一家國有企業,生產設備上的一個小配件壞了需要更換,因為要層層審批統一採購而耽誤了生產。“幾顆螺絲釘閒置一條生產線,這樣的怪現象在那些年不算孤例。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這些問題根深蒂固,嚴重影響了洛陽經濟的運行效率。”

  國有企業是推動洛陽經濟發展的骨幹力量,隨著改革開放深入,計劃經濟體制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發展,國有企業遇到了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課題。如何將“新問題”轉變為“新財富”也隨之成為洛陽面臨的時代命題。


“在一塊鋼板上促裂變”

  如果說深圳是從一張“白紙”上建設起的現代化大都市,那麼像洛陽這樣的老工業城市就如同在一塊“鋼板”上促裂變。

  “不改革,國家沒有發展,企業更沒有出路。”談到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的改革發展進程,總經理王春民頗為感慨。大學畢業後,王春民來到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陽礦山機器廠,在這裡一干就是37年。

  作為我國“一五”時期156項重點骨幹項目之一,洛陽礦山機器廠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存在著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缺乏經營自主權,以及大鍋飯、鐵飯碗等弊病。20世紀80年代,洛礦下放地方成為省管企業,仍沒有脫離政府體系。1993年,通過跨行業、跨地區、跨主管部門的變更,洛礦被併入中信集團。“在與政府的臍帶被切斷後,由於企業基礎差、包袱重,中信重工一度陷入資不抵債的地步,也有過連續19個半月發不出工資的情況發生。”王春民介紹說。

  困境中,中信重工的領導班子深刻認識到:要成為市場競爭型企業,必須改革現有機制。由此,中信重工開始了艱難的三年脫困計劃。“首先是打破僵化的用工制度,推行定編定員、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人數從最多時候的18,000人減到了9000人。”據王春民介紹,通過改革破除了“終身制”“鐵飯碗”,實行全員聘用制。同時,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中信重工實施債轉股,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將經營機制轉換到市場經濟的規則上來。

  “那個時候沒有電腦,只能用手畫圖,效率很低。我們30多個人擠在20多平方米的屋子裡,條件非常差。很多大學畢業生來應聘,看到這樣的工作環境,轉頭就走了。”今年57歲的王凱是中信重工工藝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師,他向記者談起曾經的工作環境。在聽到父親如此描述後,從事研發特種機器人工作的王一冬則在旁邊打趣道,“我們現在使用的是雙屏計算機,26個人在近千平方米的實驗室裡工作。”王一冬坦言,跟自己的爺爺奶奶和父母相比,不論是工作環境還是生活條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全豹。如今,中信重工已實現由傳統制造型企業轉型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企業,以“核心製造+綜合服務”的商業模式在國內外高端市場樹立起了中國製造的品牌。全面深化改革,更讓洛陽的大型國企煥發出新生機。C919首飛成功、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天舟一號”飛天、“蛟龍”潛海……憑藉雄厚的科技實力,“洛陽元素”在國家重點項目工程上不斷嶄露頭角。


  “創新驅動、開放帶動”

  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同時,洛陽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去年年底,總投資150億元的銀隆新能源洛陽產業園項目正式動工。“這個項目從洽談到動工,前後不足‘兩個一百天’,創造了‘洛陽速度’和‘洛陽效率’。”洛陽市發改委主任張伊民向記者介紹說,作為近年來成功引進的投資規模大、市場前景好、技術水平高的重點項目,銀隆項目建成後,洛陽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都將取得歷史性突破。

  “通過構建以主導產業為支撐、新興產業為引領、特色產業為亮點的‘565’現代產業體系,加快促進洛陽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轉型。”張伊民所說的“565”現代產業體系,是2016年洛陽市委、市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提出加快構建“五強六新五特”現代產業體系。“五強”即包括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和旅遊在內的五大主導產業,“六新”即機器人及智能製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金融業等六大新興產業,“五特”則是文化、科技服務、牡丹、養老健康和高效農業等五大特色產業。截至目前,洛陽已形成裝備製造、新材料、機器人及智能裝備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高端石油化工等產業集群正向千億級邁進。

  2017年4月,河南自貿區洛陽片區正式掛牌,意味著地處中原內陸的洛陽被歷史性地推向了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在這之後,洛陽以自貿區建設為帶動龍頭,突破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打造內陸開放的新高地。

  與此同時,洛陽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向西密切與西北省份合作,連通俄羅斯及中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向東提升與沿海港口城市的連通水平,暢通出海通道。今年5月,由中信重工等三方投資的中信阿姆智能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進駐中白工業園,並將在這裡完成消防安全、工業巡檢等特種機器人的組裝工作;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建設哈薩克斯坦阿特勞煉油廠項目,為當地成功產出高標號汽油;洛陽大河新能源車輛有限公司為巴基斯坦市場定製油電混合型四輪車,助力當地老百姓平安出行……如今,“洛陽製造”猶如點點繁星,密佈在“一帶一路”沿線,熠熠生輝。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還看洛陽城”。洛陽改革開放40年,是一座老工業基地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爬坡過坎、轉型超越、蓄勢崛起的40年。2017年4月,國務院對全國17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成效明顯地區予以通報表揚。因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較大,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洛陽市作為河南省唯一的地市入選。

  乘風破浪砥礪行,風正揚帆再起航。從小崗、深圳到海南、雄安,今天,人們從一個個改革開放“地標”中汲取經驗,為的是更好地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譜寫更加絢麗的篇章。洛陽,這個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的老工業基地,更需要敢於掙脫桎梏、衝破藩籬,殺出血路、開闢新路,才能“開新局於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於偉大的自我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