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鎮秋忙時“最閒”,田間地頭抓“稀罕物”,最貴一隻16萬


在我們民間有著一種極為古老的娛樂活動,這種活動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也是中國的民間藝術,此項活動就是“鬥蟋蟀”,雖然很好玩,但這種休閒方式很殘酷。鬥蟋僅有雄性,它們為保衛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有“都蟀”,那麼就會有產蟋蟀的地方,在泰山腳下,就有著這樣一個地方,寧陽蟋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以泗店鎮產蟋蟀最為著名。古代被譽為“江北第一蟲”。

鬥蟋之事興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朝,一直延續到今天。每年的立秋前後至9月中旬,這裡都會吸引來自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瀋陽等二十多個城市的近2萬名蟋蟀愛好者前來收購,所以說就產生了一些列的產業鏈,不但當地的住宿、餐飲等都會有著提高,當地人的“外快”也會有著極大的提高,短短三四十天的週期,據稱就有超過6億元的資金流動。

每一年的這個季節,這裡的人就會當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外出打工的人更是在這個季節選擇回來“淘寶”,加入捕蟲大軍,對他們來說,把握好這些時間就能賺個四五萬塊錢,這可能比辛苦一年換來的報酬還要可觀。因為鬥蟲的巨大需求,蛐蛐身價連年攀升。最高的一次被炒到了16萬元的高價,而來這裡消費的人也是人均在2到3萬元。被商人買走的蟋蟀會被養殖一段時日,而後流向全國各地,在一個個圓柱形小瓷罐中開始它們的“角鬥士”生涯。


在這三四十天的時間裡,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幾乎整個寧陽縣的農地溝壑中,都會有捕蟲人的身影,在獲得足夠的蟋蟀之後,便開啟了售賣。一般都是主婦們負責把蟋蟀賣出好價錢,她們帶著蟋蟀挨個市場轉,尋找最合適的出價。而購買的人則會租下週圍的商鋪,有些大客商,則會在泗店鎮的小旅館裡包幾個房間,或直接住進農家院,等待常年熟識的村民把第一手貨源送上門來。

被拿來賣的這些蛐蛐,被分類、分級待價而沽,從一、兩元至幾千幾萬,幾乎沒有一隻會被捨棄。蟋蟀愛好者表示:“一天最起碼收1500個,每年要收幾萬只。”為了爭奪最好的蟋蟀,蟋蟀客們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在各個市場來回奔波。除了寧陽泗店鎮的早、午市。靠近寧陽的兗州漕河鎮,曲阜姚村鎮也是蟋蟀客們必去的地方。

如今紅火的蟋蟀交易,三十多年前剛開始的時候,可寒磣得很。當年最早換一節電池,或者一毛兩毛,直到如今的一千、五千、上萬。一些大玩家和商販每年拿出幾百萬,找人分頭“淘寶”,要求在20多天內,把錢都花掉,換成好蛐蛐。


這種火爆的場景會一直持續到白露過後,居民們的這種狀態才會消失,像往常一樣繼續投入到外出打工的生活當中。當然,巨大利益的背後也是有著隱患,百姓在利益的驅動下, 亂捕亂捉 ,把沒留下後代的母蛐蛐捉走了,資源面臨枯竭。由於野生蟋蟀數量減少,有人便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開始人工繁殖蟋蟀。

野生蟋蟀被稱為“秋蟲”,而人工繁殖的則被稱為“白蟲”。 白蟲和秋蟲真假難辨,擾亂了市場。所以說,對於一些天然的事物,我們開發加以利用是可以,但要注意“度”,凡事都要有著“度”,沒有度,過分的開發,則會導致枯竭,從而不利於可持續性發展,對自身和後代都會造成損害。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