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有些人知道挺多,但沒腦子


王蒙:有些人知道挺多,但沒腦子


文丨王蒙

1

有些人知道挺多,但沒腦子


在人們日益以觸屏瀏覽取代苦讀攻讀的今天,我們還有沒有深度的與認真的閱讀呢?僅僅瀏覽,是視覺與聽覺的瞬間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對淺薄破碎的層面上。

在急於求成的社會氛圍中,已經出現了一批萬事通、萬事曉、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無推敲斟酌、絕無任何解析能力,更無創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

這樣的能人有的還一身戾氣,出口成髒。他們的出現,對於中華民族“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深處意氣平”的傳統,是一個災難。

更多的人以為只要有手機,就能知道哪個官員出了醜,哪個名人的家庭成員犯了事,還有哪樣食品吃死了人。

當然也知道了哪個鳥叔成了世界第一的舞蹈明星,還有哪個五歲的孩子出版了他或她的第一本詩集。現在我們這種人也太多了,他看,他聽,他傳,但是他不思索。

甚至越來越多的人沒有認真讀過、只不過是看了一眼視聽節目,覺得一般乃至乏味,便大大敗壞了對於經典作品的觀感與胃口。

我曾引用過孔子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學而不思,你的水平和網蟲、網癮的人一樣,你知道的事非常多,但是你沒有頭腦。思而不學是什麼呢?思而不學,您沒那麼多知識,整天在那兒胡思亂想。

王蒙:有些人知道挺多,但沒腦子

2

我擔心經典都被吐槽成段子

我說我害怕技術發達的結果,會使人白痴化,為什麼呢?因為科技的發展會削弱人原來的能力。

網上一調查,吐槽最厲害的是《紅樓夢》,我一看,完了,中國人要是按這個方向發展下去,咱們只能看段子了,而且還是假段子。

而我自己呢,不能忘記九歲時候到“民眾教育館”借閱雨果《悲慘世界》的情景:我沉浸在以德報怨的主教對冉阿讓的靈魂衝擊裡,我相信著,人們本來應該有多麼好,而我們硬是把自己做壞了。

不能忘記十來歲時我對於《大學》、《孝經》、《唐詩三百首》、《蘇辛詞》等的狂熱閱讀與高聲朗讀背誦,那也是一種體驗:人可以變得更雅訓,道理可以變成人格,規範可以變成尊嚴與驕傲。

不能忘記十八九歲時對於中外文學經典的沉潛:魯迅使我嚴峻,巴金使我燃燒,托爾斯泰使我讚美,巴爾扎克使我警悚,歌德使我敬佩,契訶夫使我溫柔憂鬱,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嘆……

而在艱難的時刻,是狄更斯陪伴了我,使我知道人必須經受風雨雷電、驚濤駭浪。

王蒙:有些人知道挺多,但沒腦子

3

在書中發現過去不理解的生活

我多次想,讀書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呢?就是在書中發現了生活,發現了自己過去不理解的生活。

那生活中最快樂的又是什麼呢?是在生活中發現了書,某一個處境、某處風景、某一種感受,你覺得這完全應該上書,或者覺得真跟書裡面所體會到的,閱讀時的感覺完全一樣,這是最快樂的事情。

書與生活,可以互證,可以互補,可以互見。小學二年級時,我讀了這一輩子第一本書《小學生模範作文選》,第一篇文章叫《秋夜》,第一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皎潔的月兒升起在天空”,我非常興奮,什麼原因呢?

那時候我快滿7歲了,已經知道什麼是月亮了,而且我對月亮和太陽也有一個比較,太陽很亮、很刺眼,曬在身上很熱,月亮我覺得也亮,但跟太陽的亮又不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呢?我不知道。

我一看書,這叫“皎潔”,我太興奮了,老天啊,這是皎潔啊!從此我只要看見月亮就想到“皎潔”,我樂得不得了,我認為自己發現了世界,世界不再陌生,我給它命名了,命名什麼呢?“皎潔”。

我們又必須承認,書永遠不會像生活那麼豐富、那麼直觀、那麼生動、那麼微妙。但是書有書的特點,有些內容是生活裡頭不能完全得到的。

原因在哪兒呢?書主要是靠語言和文字來表現,來成立的。書是把生活符號化了,符號化的結果,就是把人的思維加在裡邊,書是表達人的思維能力的。

王蒙:有些人知道挺多,但沒腦子

4

要讀一點費勁的書

那麼在今時今日,應該讀什麼類型的書呢?我主張讀一點費點勁的書,讀一點你還有點不太習慣的書,讀一點需要你查查資料、請教他人、與師長朋友討論切磋的書。

除了有趣的書,還要讀一點嚴肅的書。除了爆料的書、奇蹟的書、發洩的書,更需要讀科學的書、邏輯的書、分析的書與有創新有藝術勇氣的書。

除了順流而下的書,還要讀攀援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書。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話的書,朗誦體講座體的書,也還要讀一點書院氣息的書,古漢語的書,外文的書,大部頭的書。

除了駕輕就熟的書以外,還要讀一些過去讀得少,因而不是讀上十分鐘就博得哈哈大笑或擊節讚賞、而是一時半會兒找不準感覺的書。

獲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適、海量化,越要認真讀書,讀費腦筋的書。

用腦筋讀書,而絕對不只是隨大流、隨趣味、得意於精通八卦,誇誇其談,最後變成聰明、萬事通型的白痴。

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強調:堅持閱讀,受益無窮。在觸屏時代,不要做網絡的奴隸。


聽聽我的故事,寫下你的故事,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微信搜索關注:我的好故事(ID:zghgs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