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鵝絨變成了水泥地的“土壤”上,還能開出花嗎?

从天鹅绒变成了水泥地的“土壤”上,还能开出花吗?

八次流產,

“土壤”從天鵝絨變成了水泥地

33歲的徐女士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副書記吳瑞瑾教授的病人中,流產次數最多的一位了,“在我們醫院,最高紀錄是流產了13次。”

徐女士為什麼要反覆流產?她掰著手指頭為吳瑞瑾做過解釋:第一次是24歲,那時候還沒結婚,意外懷孕,孩子總不能要吧。

接下來結了婚,順順利利地生下一個健康寶寶。

再之後,二孩政策還沒有放開,不小心懷上了,也不能要。

之後二孩政策慢慢放開了,可懷孕的時機又不對,要不就是前後幾天應酬的時候喝了酒,要不就是吃了感冒藥,想想總不放心,還是流了吧。

差不多保持一年一流的頻率,自己也33歲了,身體機能也能感到不如年輕時候了,當終於做好萬全準備要一個二胎寶寶時,發現怎麼也懷不上了。

因為之前多達八次的流產,她的宮腔一部分已經粘連在一起,宮腔內膜厚度不足2毫米,而想要正常懷孕,這個數字至少得提高三倍。聽說浙大婦院吳瑞瑾教授團隊在開展的一項研究就是做這方面的,就找上了吳瑞瑾教授,想讓她解決這件事兒。

“你看看這宮腔內膜,已經被颳得這麼薄了。”吳瑞瑾拿著徐女士的B超單對她說,“如果沒有人流過,宮腔內膜應該像天鵝絨一樣的,準備好接受胚胎種植,現在就像水泥地一樣了,種子很難在這裡紮根發芽。”

“土壤貧瘠”還只是一個方面,阻礙徐女士懷孕的,還有宮腔粘連,“90%的宮腔粘連,都和流產手術有關係。”吳瑞瑾說,子宮的容積因此減少,胚胎很難正常著床,即便著床了,胎兒也難以在這個人為的“小房子”存活到足月。

這樣的基礎條件,就算做試管嬰兒也很難成功。

宮腔粘連是繼發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不孕人口數已超過5000萬人,其中20-40%與女性子宮內膜損傷有關,重度宮腔粘連臨床處理手段有限,療效甚微,防治面臨難以逾越的挑戰 。二孩政策的放開,生育需求的增加,宮腔粘連成為影響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浙大婦院,婦科名醫門診中有將近10%的病人是來看宮腔粘連的,這是婦科裡頭最棘手的一種毛病,治療難度很大,來看其他婦科疾病的病人們已經換了幾茬,而宮腔粘連的病人或許還得一次次來掛號看病。吳瑞瑾和她的團隊對付這種疾病,在全新治療方法的研究上已經有了不少收穫,可在她看來,預防宮腔粘連的發生遠比治療它更容易——流產一定要慎重。

吳瑞瑾和她的團隊,正在進行的一個項目《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殼聚糖-膠原複合三維支架治療重型宮腔粘連的研究》剛剛獲得2019年度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研究基金——浙江省醫藥衛生重大科技計劃項目重大項目立項。

用“大姨媽”中的幹細胞

幫助宮腔修復

臍帶MSCs將是幹細胞治療宮腔粘連的重要細胞來源

對於那些已經宮腔粘連的女性來說,最想要了解的就是該如何治療了。

“傳統的方法是做小手術,在宮腔鏡下,將粘連分離。”吳瑞瑾說,有些病人的粘連嚴重,還需要在宮腔裡放入一個小氣囊,將粘連部分撐開,一週後再取出。

手術後,醫生往往還會用到激素,可這些辦法很難讓宮腔恢復到過去的狀態。

吳瑞瑾和她的團隊,正在研究用幹細胞分化的方法,讓受損的宮腔內膜生長如初,“現在正在進行動物實驗,用的是月經血中的幹細胞。”

據悉,幹細胞是有自我複製能力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在吳瑞瑾看來,雖然離臨床使用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對付宮腔粘連這個棘手的毛病,越來越有希望了。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的特點

▷ 變廢為寶,方便、無創,來源豐富

▷ 臍帶組織MSCs含量優於骨髓組織

▷ 體外增殖能力更強

▷ 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強的免疫調節作用

从天鹅绒变成了水泥地的“土壤”上,还能开出花吗?

研究重點

▷ 臨床級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製備和質量控制體系建立

▷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殼聚糖-膠原複合可降解多孔三維支架體系的研發及鑑定

▷ 動物模型驗證幹細胞/支架複合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宮腔粘連的臨床應用規律研究

創新點

首次通過可行性、安全性研究,建立臨床級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製備和質量控制體系,為臨床治療宮腔粘連提供技術支持和應用標準技術體系。

▷ 三維可降解支架

首次構建多孔三維可降解材料,將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殼聚糖-膠原複合,促進幹細胞在宮腔損傷部位的歸巢、定植、均衡修復,具有技術創新性、學科交叉、臨床轉化。

从天鹅绒变成了水泥地的“土壤”上,还能开出花吗?
从天鹅绒变成了水泥地的“土壤”上,还能开出花吗?从天鹅绒变成了水泥地的“土壤”上,还能开出花吗?

項目負責人:吳瑞瑾教授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浙江省醫學重點創新學科普通婦科學的學科帶頭人 。

一直從事婦產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婦產科生殖內分泌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婦科疾病的診治及婦科內窺鏡技術方面有豐富經驗。通過基因測序構建內異症全外顯子測序圖譜;並對內異症發病新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創新與完善;首次揭示環境汙染物多氯聯苯是內異症發病機制之一。2002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支助作為訪問學者赴澳大利亞阿德萊得大學生殖醫學中心工作一年。2009年赴美國布朗大學醫學院Women & Infant’s Hospital 短期學習進修。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二五支撐子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資助10餘項;發表論文近90餘篇,其中SCI論文30餘篇;參編論著5部。以第一完成人獲2018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培養碩士研究生38名,博士8名。美國婦科內鏡學會(AAGL)會員,浙江省圍絕經期保健質量控制中心主任,浙江省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婦科內分泌學組組長 ,全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內異學組副組長 。《中華全科醫師雜誌》、《婦產科學進展》通訊編委及Gynecology & Obstetric Investigation等雜誌審稿人。

監製:孫美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