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公里》:扶貧,要扶的首先是精神困境

一部講述扶貧的電影從類型就決定了觀眾不會特別多,會比較冷門,但這樣一部電影其實是要比明星玩遊戲要有意義的多的。《最後一公里》就是一部以扶貧為主題的電影。

《最後一公里》:扶貧,要扶的首先是精神困境


電影風格是很正能量,但你不必被它的正能量嚇走,它絕對不是那種渾身透露著偉光正光芒的宣講課,也不是那種悽風苦雨的攻堅戲。就算扶貧,它也沒有鄉親們對家庭慘狀的哭訴,沒有構建以往幹部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儘可能的深入鄉村,以平等、互相幫助的角度和老百姓親近。

《最後一公里》根據川南真實的扶貧事件改編,在故事裡,珙桐村的村民們都窮怕了,連二手老婆都娶不到。在前史部分,村民們也曾支持過扶貧,相信過全村可以脫貧致富,但結果是發生事故,全村血本無歸。這對全村而言,是心結。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要帶村民脫貧,他們從心理上就是排斥、抗拒且不信任的,所以推進扶貧真正難的點就在人身上了。發放救濟這一類純幫扶性質的行為是扶貧,但只是最表層的扶貧,並不能追根溯本的解決根源問題,真正貧困的是早已不相信能夠脫貧的村民的心。

《最後一公里》:扶貧,要扶的首先是精神困境


電影在塑造李雙洪的幹部形象時沒有選擇去英雄化,他也只是個小人物,有很多困擾,但是他找到了方法去走近村民的心。就拿最難擺平的李大奎舉例,李大奎去過紀委誣告李雙洪,也煽動過鄉親們去村委掏錢,他看起來撒潑蠻橫,不講道理,可李雙洪找到了方法“對症下藥”。知道他好酒,就帶著兩隻碗和一桶酒去找李大奎喝酒,誰慫聽誰的。又因為李大奎有當電影放映員的夢想,就給他報名了放映員培訓,李大奎從心裡被暖到了,從此二人一抹恩仇,李雙洪就這麼巧妙地說服了“釘子戶”。

《最後一公里》:扶貧,要扶的首先是精神困境


電影裡的人物都角色鮮明,就像老村長是個時刻圍觀局勢,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小算盤的人;又像李雙洪的青梅竹馬,雖處處受到村民排擠,但也因為李雙洪依舊傾注全心投入到脫貧的攻堅戰。鄉親們雖然性格各異,總會給李雙洪帶來不同的麻煩,內心深處卻是淳樸善良的。在李雙洪要給所有鄉親們還上欠條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撕掉了十九年前那場事故中的欠條。撕掉的不止是錢,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鄉親們解開了心結,這是一場他們決定信任李雙洪的高潮戲。脫貧攻堅,最難的一步:觸及人心,李雙洪做到了。

《最後一公里》:扶貧,要扶的首先是精神困境


從種茶園到建廠自己產茶加工再到修建公路,過程雖然一波三折,好在結果是在向“萬畝茶園”的目標逐步靠近的。李雙洪的那句“如果不把根深蒂固的陋習打掉,就不是打通扶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里。”聽起來好像很空,很虛,卻也是真真實實的根源問題所在。李雙洪成功了,鄉村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還有無數鄉村處於貧困,物質貧困,精神更貧瘠,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每一個“珙桐村”都能有“李雙洪”。

扶貧,要扶的首先應當是每一個陷入貧困的人的精神困境,扶起了精神脊樑,才能一起尋找突圍的路徑——這是我從《最後一公里》裡學到的,這比看幾十部爆米花大片都有用得多。

《最後一公里》:扶貧,要扶的首先是精神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