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敗醬草

中药材:败酱草

藥材名稱:敗醬草

採收加工:以根狀莖和根、全草入藥。根春秋季節採挖,去掉莖葉洗淨,曬乾。全草夏秋採割,洗淨曬乾。

用藥部位:根或全草

產地: 全國

原植物:敗醬草科 黃花龍芽(黃花敗醬)

多年生草本

中药材:败酱草

高達150cm;莖枝被脫落性白粗毛,地下莖細長,橫生,有特殊臭氣。

中药材:败酱草

基生葉成叢,有長柄;莖生葉對生,葉片披針形或窄卵形,羽狀全裂或深裂,頂端裂片較大。

中药材:败酱草

聚傘圓錐花序傘房狀;總花梗方形,兩側2稜被白毛;苞片小;花較小,黃色;花冠上-端5裂;雄蕊4。花期7—9月。

中药材:败酱草中药材:败酱草
中药材:败酱草

瘦果橢圓形,有3稜,無膜質增大苞片。藥材:全體摺疊成束,根莖圓柱形,彎曲,長5-15CM,直徑2-5MM,頂端粗達9NM,表面有栓皮,易脫胎落,紫棕色或暗棕色。節疏密不等,節上有芽痕和根痕;斷面纖維性,中央具棕色木心。根長圓錐形或長圓形,長達10CM,直徑1-4CM。表面有縱紋,斷面黃白色,莖圓柱形,直徑2-8C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具縱稜及細紋理,有倒生粗毛。莖生葉多捲縮或破碎,兩面疏被白毛,完整葉多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5-11,邊緣有鋸齒,莖上部葉較小,常3裂,有的枝端花序或果序,小花黃色,瘦果長橢圓形,無膜質翅狀苞片。

中药材:败酱草

以乾燥、葉多、氣濃、無泥沙雜草者為佳

本經中品 敗醬 味苦平。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鹿腸。

味苦,微寒,入足厥陰肝經。善破瘀血,最排癰膿。

《金匱》薏苡附子敗醬散(方在薏苡),用之治腸癰脈數,以其排積膿而行瘀血也。

敗醬苦寒通利,善破瘀血而消癰腫,排膿穢而化症瘕。其諸主治:止心痛,療腹疼,住吐衄,破症瘕,催生產,落胎孕,收帶下,平疥癬,除翳膜,去弩肉(敗醬即苦菜也)。

【炮製】 洗淨,曬乾,切碎用。

【性味】 辛、苦,涼。

【歸經】 入胃、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用於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後瘀滯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 0.5~1兩,鮮全草2~4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來源網絡中草藥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