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1978—2018,40年跌宕起伏的重大變革,註定了這段歲月的不平凡。

現在打開電視,可以看到很多向改革開放40年獻禮的作品正在熱播,當然同檔還有不少青春偶像和都市言情題材的劇集在相互競爭,要想在其中“殺”出一條路,實非易事。

正在江蘇衛視及多個視頻平臺熱播的獻禮劇《我們的四十年》卻突出重圍,成為了衛視黃金時段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自開播以來,《我們的四十年》收視率穩居前五,豆瓣評分7.4,單日播放量在千萬以上,話題討論度居高不下,在國產電視劇中,表現十分亮眼。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對於觀眾來講,獻禮劇最怕的就是內容涉及再現時代背景的時候變得“不真實”,而《我們的四十年》格外考究,用“”,讓觀眾回到那段經歷過的舊時光。

人物際遇與改革開放時代特色相輔相成


越是富有時代特色的作品,越怕讓觀眾感覺“出戏”,這對演員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

《我們的四十年》集結老中青三代實力派演員,力求為觀眾還原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故事。老藝術家謝芳、老戲骨錢波、劉亞津,青年演員金世佳、柴碧雲、李茂、徐小颯等主演,他們都是在改革開放40年中成長、成熟,他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劇裡劇外還是中國電視行業發展的親歷者,跟隨時代感受行業變革,因為他們,《我們的四十年》有了更深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傳承感。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作為改革開放40年的獻禮劇,《我們的四十年》精準地抓住了這段歲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件——電視來作為全劇的關鍵元素,又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兩條故事線,推動情節發展。

第一條線是電視本身的發展史。從第一集裡,大家聚在肖戰家看的黑白電視,再到後來彩色電視的出現、普及,和時代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另一條線則是電視的出現改變了劇中人物看待世界的觀點。通過銀幕,人們瞭解到了大千世界的模樣,從坐井觀天到原來世界是這樣。也正是通過電視開拓了劇中人物的眼界,讓他們產生了新的想法,不甘於現狀,開始創業、出國,他們主動順應時代的變革,自我創新。

從倒背如流的臺詞到演戲險出人命再到收費看電視,都擋不住大家對電視的熱情,不得不承認,即使是內容單一的黑白電視,也極大程度地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此外,馮都、肖戰、黑子三人從兒時的看電視到少年時期努力攢電視、立下雄心壯志以後要上電視,再到成人後“造電視”、“拍電視”,劇情將人物命運與電視掛鉤,人生的際遇和電視的緣分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與改革開放的時代特色相輔相成。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真實的戲劇衝突令劇情更加立體豐滿


然而,劇情播出過半以後,很多觀眾反映後面的故事好像沒有前半部分那麼精彩了。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其實,縱觀全劇,我倒覺得未必是後半段劇情不好看,而是觀眾習慣了前面嘻嘻哈哈輕鬆愉快的氛圍,對突如其來的轉變不適應。

這也就衍生出了一個新的劇作論點:故事是應該隨觀眾的審美感受發展還是真實地用戲劇衝突讓劇情更加立體豐滿?

事實上《我們的四十年》並不是一部爽劇,主角沒有大開金手指,一路順風順水,在劇情的前半段以衚衕裡的日常生活為主,嬉笑怒罵之間升騰起煙火氣息,讓觀眾倍感親切溫馨,包括馮都、肖戰、黑子、伊春和馮青等年輕人在內,都是一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模樣,即使犯錯,還有長輩能頂住,所以前20多集氣氛輕鬆活躍,觀眾看得樂呵呵的。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就像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只有快樂,劇情後半段的溫度也急速冷卻,年輕人“吃苦”的過程讓觀眾看了只覺得心頭難過。

其實,正是因為劇情沒有胡亂設置主角光環,而是讓人物在現實的社會中摸爬滾打、碰壁吃虧,真真實實地反映出這一代人在40年的變遷中所經歷的種種困難,在悲歡離合、成功失敗中,他們逐漸成長,變得強悍,這才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改革開放的40年,就是這一代年輕人成長蛻變的40年。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更扎心的是,整部劇裡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反派

無論是馮都、西城還是李銘柱、四嬸,都是社會上最普通的小人物,都在為生存努力。編劇之所以將馮都這個角色定為主角,是因為馮都是很多“我們”的縮影,他不僅代表自己,還代表著和他一樣的那些曾經捅破天也不怕的小孩,但我們終究會長大,面對現實時也不得不在反抗、衝動過後無奈地妥協。

在生活中,真的沒那麼多大無畏和無所顧忌,正如我們一樣,現實的困難總是讓人無能為力,屈服妥協才是普通人的常態。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創業”是必不可少的話題。在當下鼓勵創業的大環境中,《我們的四十年》也沒有給觀眾“畫餅”,虛構一個輕鬆、順遂的創業故事,就算寫的東西能被雜誌社肯定、就算春晚這麼好的平臺都搭上了、就算成立了公司投資拍攝了電視劇,也沒能讓他們鬆一口氣,依舊會為各種大事小情煩擾,過著憂思忡忡、朝不保夕的日子:公司欠下鉅款被要債,被鬧事的人打破腦袋……完全沒有捷徑可走的主角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喪”,但這樣的劇情又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

更加立體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間的人生百態。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人物角色的設置上,編劇也非常用心。一個人物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物的經歷增多,他們的人生觀和思想也會隨之變化,這也為劇情的多樣性做了鋪墊。

男主角馮都,從小就聰明,很多事情都能想到前面,當時大家以為他只是略帶叛逆,大方向是沒問題的,更別說他還有天生的才華加持。

但成年後的他反而是在張狂的路上越走越遠,他脾氣大、易怒又衝動,一言不合就能和別人打起來,因為打架,他人生中無數次關鍵時刻都被影響。但他的正直卻從沒有變過,他追求利益卻沒有利慾薰心,一直以來他都堅守著自己的底線。很多觀眾都說馮都是個尤其驕傲的男人,他不肯輕易向現實低頭,所以容易極端,他有一股拼勁,卻又因為自己渾身帶刺,一路走的跌跌撞撞。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而西城,從小到大都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勇敢果決潑辣,她品嚐過絕望的滋味,說著要學壞卻仍在逆境中掙扎。

她敢拿刀懟換匯的串子,敢隻身一人去找六爺“投資”。她也不是個無情冷血的人,為了肖戰的前途,她幫忙養大他的兒子,揹負了多年的誤會。很多人說後半段的西城人設崩了,但西城其實才是主角中經歷最多的,她感受過社會的“冷與熱”,也體驗過各種人生的“順與不順”,但這些都不是單純的“幸與不幸”,片面地說西城好和壞,對於這個人物都不公平。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還有觀眾說自己看到後面越來越氣,肖唯一和伊春太討厭、太壞了。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但肖唯一和伊春真的是“壞人”嗎?肖唯一隻是沉浸在自己對馮都“想象”中的愛裡,從小到大,馮都救過肖唯一多少次?她對馮都的依賴和佔有慾讓她做了不理智的事情。

而伊春也是因為原生家庭對自己婚戀觀念產生的影響和對馮都多年的迷戀才費盡心思想要破壞他和西城之間的感情,畢竟“伊春可是我們學校最尖的果兒”這句話出自馮都,馮都撩完就跑,伊春卻還盤旋在原地。說到底肖唯一和伊春也是兩個可憐人。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我們的四十年》裡,絕不僅僅是為了塑造一個馮都或者一個西城,而是將很多小人物的形象立起來了,每一個角色性格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他們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的共性,又因為個體經歷不同而產生了個性,他們的個人背景不同,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無數個馮都和西城,都有相似的人生經歷。

這種深挖人物精神層面的設定,讓劇情的積澱更加深厚。

《我們的四十年》從開篇起,始終圍繞著“電視”這一主題,以馮都等人為代表,從“看電視”到“做電視”,刻畫一代電視人的成長,又以小見大地反映了電視行業也並非一成不變。

和主角一樣,電視行業也處於變革時期,在這個關鍵節點,更需要電視人擔負起責任,在改變和發展的過程中尋找契機,明確未來的方向,帶領中國電視行業走向另一個高峰。

我們也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能看到更多像《我們的四十年》這樣,立足時代發展變化,刻畫人物群像,描寫社會百態的作品,讓電視行業更加欣欣向榮,讓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

在個性與共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這部劇立起了四十年的時代群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