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頂級CEO用這三招吸引優秀人才

張一鳴:頂級CEO用這三招吸引優秀人才


對不同階段不同行業的創業公司,所需要的業務建議是不一樣,所以我想分享一些相對普適和長期的東西。想來想去只有人才,因為人才在公司起的作用是不變的。關於公司的發展和人才挑戰,Netflix有一個著名的《culture & values》ppt,其中有一個分析,我結合我的觀點來做一個介紹。

1

人才管理

早期公司的業務應該都不復雜,因為最早公司只做產品、技術,不做市場、PR、媒體合作等。但是公司成長之後業務就越來越複雜,因此要招很多人,人才隊伍就稀釋了,這時混亂開始出現。該怎麼辦?很多人提議,我們定好流程,寫規則,出制度,這是常規的解決思路。重流程之後,在公司做一件事就變慢了——很多大公司會因為沒有創新精神而被淘汰。那怎麼辦?

我用一幅圖來回答這個問題。豎軸是業務複雜度,代表你公司的業務的多樣性,公司業務之間需要配合的程度;紅線代表的是優秀人才的密度;左下角黑線是公司制定的流程規則。


張一鳴:頂級CEO用這三招吸引優秀人才



會出現四種結果:

(1)公司為了不變複雜,保持小且精幹的團隊。但這樣並沒有什麼用,一個平臺型或者一個大型公司,肯定會盡可能地吸收生產要素,變成一個很強大的系統。只有吞吐量大的系統才是好系統,才能創造很大價值。所以保持複雜度低、團隊規模小不是想做大事業的公司的解決辦法。

(2)比較常見的是,提高公司的複雜度,增加流程和規則,通過流程的增加以防止出亂子、出問題。這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但長此以往其實上會產生很大的損失。

因為從制定規則的部門的角度來講,為了少出問題,肯定會讓流程和規則越細越好,但這會導致弱化很多最優解的可能。因為我們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彈性、靈活的,如果有很多限制,員工就會不想去找最優解。尤其當行業出現重大變化,而公司不能靠慣性前進的時候,累積的規則及流程制度是特別大的阻礙。

(3)還有一種比較糟糕的情況,就是連流程也沒有。有流程的公司往往不會亂,只是會變得很慢,很僵化,而沒有流程規則的公司會變得很亂。

(4)另外一種方法是,提高人才的密度,增加有大局觀、有好價值觀、知識和能力也很全面的人才。基本上,我認為最底下的兩個維度是相互平衡的。

如果招的人才理解力極差,那麼公司的制度就得定得非常詳細。但是如果面對一群高素質的人才,就可以將規則定得很簡單,簡單成少數原則。大家照著原則而不是手把手的規則來配合,甚至只要知道目標,結合常識就可以行動。

這三個維度一般最容易增加的是規則,因為規則總有公司可以參考。一般在行業相對穩定,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規則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是在一個動態變化的行業裡,規則固化了同事之間的配合方式,制約了靈活性,就會出現許多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跑著跑著就跑不動了的原因,因為公司業務成長起來,制定好規則後,公司靠慣性往前進,一旦遇到行業突然發生變化,需要內部做很大調整的時候,這些慣性反而成為了束縛。

我們認為,像今日頭條所處的行業屬於創新性行業,尤其在這幾年會面臨不斷的挑戰和變化,所以我們覺得應該減少規則,保持組織的靈活性,適應業務的發展。

2

激勵制度

我認為隨著公司成長業務的增加,最關鍵的是要讓優秀人才的密度超過業務複雜度。我們公司把這個總結為“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有挑戰的事其實就是複雜度不斷增加的,這需要和優秀的人一起來做才能成功。

該怎麼讓人才的密度超過業務的複雜度?人才機制主要包括三個要點:

  • 第一是回報,包含短期回報和長期回報;
  • 第二是成長,他在這個公司能得到成長;
  • 第三是他在這個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幹起事來覺得有趣。

怎麼樣挑到最好的人?你憑什麼招到這麼好的人?接下來我主要和你分享第一點,也就是除了有趣和成長之外,我覺得最核心的是有效的激勵策略。

第一,要提供最好的ROI(投資回報率)

我們經常看到一個詞,人力成本。很多公司把人才當成耗損的成本。尤其比較節約的CEO會想,我很便宜地找到這個人,挺好的。


張一鳴:頂級CEO用這三招吸引優秀人才



但如果我們與美國對比,你會發現美國的人力成本特別貴,中國的人去美國之後,待遇也會有兩倍三倍的增加。中國、印度、柬埔寨的人力成本低,但是美國仍然發展得最好。核心的原因是,美國通過合理配置優秀的人才,有更好的回報。所以關鍵不是看成本,是看回報和產出。

張一鳴:頂級CEO用這三招吸引優秀人才

公司的核心就是要通過配置好的生產要素,讓公司有最高的ROI,並且給每個人提供好的ROI。所以公司的核心競爭是ROI的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說明回報越好,這和投資一樣。

所以我們一直和HR部門說,我們希望pay top of the market。我們主動要求HR部門至少每年要對市場薪酬做一次定位,保持市場薪酬在業內領先。當然如果人力成本很高,反過來也要求公司必須能把這些人配置好、發揮好,這正是一種進取的姿態。

第二,回報要保持足夠高的天花板

能在任何時候吸引創造超級價值的頂級人才加入。我這一兩年在面試時,常有候選人說,今日頭條已經發展得比較久了,最好的加入時機錯過了。

我們覺得很鬱悶(不過我自己早期挖人的時候也使用這樣的說服策略),如果大一點的公司,好的人才都不加入而去選擇創業公司,那後續的競爭力就有限了。

因為一般早期公司都使用期權制度,給工程師很高比例的期權,但是你後來肯定給不出高的相對比例,因為人多了。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想期權不是最關鍵的,期權無非是有可能獲得超額的回報,有可能財務自由,核心其實是有沒有機會為員工提供超額回報。

所以我們認為重點要把激勵放到提高年終獎的比例上,我們在公司內部說,希望非常突出的人能夠有機會拿到100個月的年終獎。這個時候我們要讓他知道,任何時候加入今日頭條,回報都能非常非常高,並且平臺資源非常好,這要比去創業公司有競爭力。

前期的股票期權其實獎勵的不是員工的業務能力,而是獎勵他們的投資能力,一個人的回報基本上取決於他在什麼時候加入什麼公司,要現金多還是要股票多。

可能業務非常好的人,他可能經濟條件不夠好,加入的時候要求多現金,後來即便他業務幹得非常好,回報也會少很多。如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其實非常鼓勵創始人能夠把更多的激勵放到事後,放到年終,把更多的激勵換成與個人貢獻相關而不是與投資眼光相關。

第三,公平理性地按照崗位級別評定和績效評估來確定薪酬

我們做過統計,發現薪酬和表現相比,經常會出現各種形式的溢價,熟人溢價,新人溢價,資歷溢價等等。所以頭條內部,按崗位級別定月薪,崗位級別代表他在這個專業領域的穩定產出。

我們不讓業務主管定薪酬,業務主管只定崗位,也不讓他參考歷史薪酬,不管他上一家公司薪酬是什麼樣的,不讓歷史薪酬影響了崗位級別的評定。HR會根據崗位級別,綜合當前這個階段的供求關係、競爭激烈程度來給出offer。

其實我們希望把年度覆盤當作一個重新的面試。這個人如果重新加入,你會給他開一個什麼樣的offer,以及一個什麼樣的薪酬?

如果你會發給一個人特別高級別的offer,你就要考慮給他大幅度增加薪酬,因為他快速成長了。這個應該按業界的創業公司看,如果他在業界能夠承擔一個創業公司CEO的職責,待遇應該完全不一樣。同樣的,如果一個人還比較欠缺,你是否還願意給他發offer,降級還是辭退?因為公司內部的關係不僅是業務關係,人與人之間還會產生更多的熟人溢價,主管們要非常理性地看待。

我們甚至希望讓主管假想一下,如果下屬和你說,有一個更好的工作於是他要辭職,你是可以輕鬆接受還是非常遺憾?

3

一名優秀的CEO也應該是優秀的HR

如果把公司當做一個產品,主要有三種輸入:

  • 第一個是錢,資金輸入;
  • 第二個是機會輸入,信息輸入,業界在發生什麼,要有什麼改變,這個考察CEO的判力;
  • 第三是人才輸入。


公司的產出是利潤、服務或產品。輸入與輸出這兩者間的關係,要取決於輸入質量以及對輸入的配置。你資金是否有效使用,人才是否有效使用,這部分是管理。輸入和管理決定輸出,在定了公司業務方向後,輸入中最重要的是考慮人才的輸入。

最後,除了CEO要做HR之外,HR也要做好本職工作。行業的現狀是HR的門檻低,我覺得HR不僅是做招聘,還應參與到公司的組織管理中來,協助CEO和業務主管進行招聘和人才的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