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看,汪涵花465萬保護方言沒有任何意義!

據媒體報道,著名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465萬發起了一項方言調查“響應”計劃(“響應”就是對應“鄉音”兩個字),計劃用5到10年時間,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蒐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數據庫整理後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博物館永久的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

從經濟角度看,汪涵花465萬保護方言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汪涵的這份善意之舉,很多網友紛紛點贊支持,但也有人質疑,方言到底有沒有保護的必要?

我的回答很肯定:沒有必要!

我看到一個統計:現在上海6-20歲能夠熟練使用上海方言的人,只有22.4%。也就是說,有近八成的90後、00後的上海“小囡”(小朋友),連“洋涇浜”(半生不熟)的上海話也不會說幾句。

我認為這沒有什麼遺憾的,相反,這正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我理解,人人都有“鄉音情結”,但讓我們從經濟角度來談一下這個問題吧。

事實上,從語言角度而言,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方言消失的歷史。越是發達的城市、地區,以至國家,方言就消失得越快。這是因為,降低溝通成本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看一下中國現在最發達的超一線城市,和上海一樣,在北京能說一口正宗北京話的孩子也越來越少,深圳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有人說香港人還是以方言(粵語)為主。的確,香港大部分人都說粵語,也有一部分說英文,但在香港,粵語跟英文一樣,不是他們的方言,而是“普通話”。

在廣東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廣東也有各種方言,廣州人和汕頭人要是都說自己的方言,就是雞同鴨講。而香港當年的經濟發展,吸引了各地移民,以廣東人為主,那麼以粵語為主要語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但如今隨著中國內地經濟快速發展,以及香港與內地交流越來越密切,未來普通話(國語)在香港佔上風也將是大勢所趨。

上海也一樣。現在所謂的上海話,其實並非上海的本地話(上海本地話是周圍郊區人說,和市區的上海話是不同的),而是以蘇州、寧波話為基礎,夾有英語、粵語、甚至蘇北的詞彙而形成的一種當時移民上海的人最容易接受的語言,可謂當時的上海“普通話”,更好似當年江浙一帶的“普通話”。而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各地移民迅速湧入,普通話越來越盛行,並佔據上海人的語言之首,這也是意料之中的。

再從全球來看,經濟最發達的北美,也因為由移民組成,根本沒有方言,從美國南方到加拿大北部,說著幾乎一樣的美式英文,最多有些教育程度低的南方人有些許南方口音而已,這也恰恰是美國經濟、科技發達的原因之一。不必再學其他語言(美國人會第二種語言的佔比極低),騰出大量時間精力來提高生產、發展經濟豈不是更有意義?學習其他語言的時間精力成本有多高,想一下中國是怎麼英文的就知道了。

世界經濟之爭,其實說穿了就是標準之爭,如當下的5G技術。語言同樣如此,就拿英文來說,現在連歐洲,甚至連英國青年人也開始說起美式英語。因為,從經濟角度來說,方言完全沒有保護的必要!語言越趨同,溝通成本越低,經濟才越發達。

總之,誰牛X,誰的語言就會流行,進而成為標準。方言可留戀,但它的消失是經濟進步、社會發展的必然,除非你很牛X,讓別人都來學你。

本文首發支付寶“金融簡單說” 作者:陳思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