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迴應文化自信:我沒有必要為了外國人聽相聲去說英語

郭德綱德雲社的相聲在國內的風靡程度,不亞於一線明星演唱會的規模。上萬人的演出現場也一樣座無虛席,而已經走出國門八年的郭德綱,在世界巡演中一樣票房火爆,當然觀眾群體是以海外華人為主。這一點也讓某些人頗有微詞。在《歡樂喜劇人》節目裡,盧鑫玉浩曾有個段子,“挑釁”郭德綱說:“他到國外說相聲不也是中國人在聽嗎?在國內給中國人說相聲,出國還是給中國人說相聲,那你出去幹嘛呀?”當然這只是一個相聲“包袱”,它的笑點嘲諷的本來就是那些以為出國說相聲就應該用外語的無知者。但是還真就有人當了真,在相關的評論裡,我們時常看到這種論調,認為出國還是說中文,觀眾還是中國人,沒什麼了不起的。最近郭德綱對此也進行了回應。

郭德綱回應文化自信:我沒有必要為了外國人聽相聲去說英語

有句眾所周知的話叫:音樂沒有國界。其實除了音樂,還有一種現象是全世界通用的,那就是笑。無論什麼膚色,什麼語種,人類的笑容都是一樣的表現形式。中國相聲演員郭德綱全球巡演,於11月25日開始在英國舉辦了首次大型商演。在演出前的發佈會上,英國國務大臣麥克.貝茨勳爵說:“政治將人們分隔開,然而文化則把人們團結在一起。”面對中國傳統相聲是否能國際化的問題,郭德綱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郭德綱回應文化自信:我沒有必要為了外國人聽相聲去說英語

郭德綱在回答人民網英國記者提問時表示:“每次出國演出現場都會有一些外國人,當然了外國人要聽相聲他得學中文,我犯不上為了讓外國人聽相聲就得自己改說英語,那咱們傳統相聲的文化特點就展現不出來了。再一個說人家外國人有各種語言的脫口秀形式,他們這個脫口秀的表現技巧和咱們單口相聲裡的一些手法其實是一樣(相通)的,脫口秀的技巧只能佔整個相聲藝術技巧的一個分支,咱們也沒有必要把自己以大變小。第二呢就是大量的海外華人,能在國外聽到現場的中國相聲,想起祖國想起家來,感受到祖國的聲音,這門藝術也就值了,至於說到底有多少外國人聽相聲,慢慢來,不重要,不是說必須全倫敦的人都會背《報菜名》,那也未必如何。”

郭德綱回應文化自信:我沒有必要為了外國人聽相聲去說英語

其實有一種現象換位思考下就能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國內觀眾對好萊塢大片和美劇、英劇、脫口秀的追捧。在互聯網上,有著大量的此類內容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然而又有多少中國觀眾是靠自己的英文能力來觀看這些節目呢?又有多少這種節目會是國外藝術家用中文來表現的呢?絕大多數依靠的還是字幕。在“字幕組”的辛勤勞動下,大量外國語種的語言類節目被翻譯成中文,甚至非常貼心地把對中國觀眾來說比較陌生的笑點、詞彙背景等進行標註,幫助觀眾理解。這就是外語文化藝術的強勢輸出所造成的影響。那麼作為即使要看字幕看註釋也要欣賞外來文化的中國人,為何對代表中國語言藝術的相聲如此苛責?對嘗試走出去的中國相聲冷嘲熱諷呢?這恐怕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吧!

郭德綱回應文化自信:我沒有必要為了外國人聽相聲去說英語

郭德綱在發佈會上表示:“文化自信,文化得走出去。怎麼走出去?這兩者要結合在一起,缺一不可。你能走出去,說明你有自信;你自信了,你才能走出去。而且最重要一點,得是真東西!”十年前的2008年春晚上,SHE的歌曲《中國話》高唱:“全世界都來學中國話”,讓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而郭德綱的中國相聲藝術出國巡演已經走過了八個年頭,這是實實在在的文化輸出,因為“牆”的存在,我們無法證明,也許在國外的互聯網上,也有不少外國人在看著被翻譯成本地語言的中文視頻節目笑的合不攏嘴,這才是中文走出去的正確姿勢,作為中國的網友,何必苛求自己的藝術家必須說外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