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總收入突破50億元,安溪變奏曲,致敬新時代!

2018年,改革開放40週年,福建省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經濟總量連續19年領跑全省的泉州,振奮精氣神,勇當高質量趕超主力軍。

置身大局,這一年,安溪全縣完成GDP580億元(預計數,下同),比增9.0%;財政總收入50.12億元,比增21.2%;地方財政收入30.44億元,比增14.6%,三項指標增幅均保持全市前三名,作答全市、全省年度發展大考,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

對照自身,2016年召開的安溪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第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先後明確,今後五年,建設實力安溪、大美安溪、小康安溪、活力安溪“四個安溪”,打造安溪發展歷史上又一個“黃金五年”。從這個角度,2018年,安溪摘取的是“黃金五年”開啟來最豐美的果實。

時間軸拉向更長,直到1985年,安溪還是全省最大國定貧困縣,貧困人口31.37萬人,全縣39.6%的人口在貧困線下。多年來,從貧困摘帽到基本小康,從基本小康躋身全國百強,從百強躍升晉位到挺近全國50強、追夢“福建山區第一縣”,安溪演繹變奏曲,越來越自信。

這曲激昂振奮的時代變奏,有著“實、拼、勤、激”的精神內核。

1 抓實體

“沒有實體經濟,安溪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事實已經證明,安溪實業興縣的路子是對的。安溪也從全世界發展歷程中留意到,工業高速發展、經濟增速就快;後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速就普遍放緩。”

實體經濟,發展第一要務最根基。

抓“實”好傳統,安溪由來已久。多年發展形成的茶業、藤鐵家居、建材冶煉、電源電器、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構築安溪全縣七成工業產值。

新常態下謀晉位,安溪同樣聚焦實體,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點定位、智慧取捨。

捨棄落後產能,壯士斷腕。在全省率先全面退出石材、小水泥、小鋼鐵、造紙、黏土磚等高能耗汙染產業,守護青山綠水,騰出發展空間。

嫁接高端新興產業,無中生有。光電園、EC園、電商園、湖裡園、思明園、2025園、水產城、衛浴城、工藝園,一縣九園、成形成勢。全球最大植物工廠、國家級電商園區、全省已建成的最大數據中心、全省最大光電產業園區、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典範園區,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取捨有道,先機變勝勢。如今的湖頭重鎮,不僅以李光地故里、泰山岩、湖頭米粉、三安鋼鐵為亮眼名片,也輸出高品質的安全蔬菜和藥材,還把植物工廠栽培模組設備,成套賣到了美國。曾經的石材集聚區官橋、龍門,在廢棄礦山、石材舊廠上騰籠換鳳、華麗轉身。落地龍門才兩年的2025產業園,已全面做實,輻射帶動官橋、湖頭,形成“一園三區”發展格局,入駐企業35家,16家企業開工建設,大成海爾、正豐數控、尚品千藝等企業已投產;軫豐超大碳纖維、汽車產業化項目和國際汽車輕量化研發中心落戶園區,引領複合材料應用及產業化發展,促進汽車輕量化科技應用革新;世界500強博世力士樂意向設立研發中心,將帶動控制技術創新發展;大成智能區50億元全產業鏈項目,將帶動廣東等地25家以上上下游配套企業整體入駐,開創“組團式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

“雙鐵”是安溪傳家寶。安溪“招了新女婿,不忘老姑丈”。

鐵觀音,連續兩年舉辦百萬茶王賽,持續上“金磚”、進故宮,評選推廣茶香人家、金牌茶莊園,開啟一帶一路“茶香通道”。頻頻動作,玩轉大事件營銷,傳承匠心精神與傳統技藝,也繼續領跑百茶,蟬聯中國茶類品牌價值第一。

藤鐵家居,發力家居工藝文化博覽會,申報“世界藤鐵工藝之都”,打響整體品牌,注入設計血液,聯姻多元材料,2018年行業總產值躍上150億元。地處偏遠的產業發源地尚卿鄉,做足“藤”“雲”文章,搭上電商快車,一根網線連五洲,讓安溪工藝買全球、賣全球。

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新老產業兼收幷蓄,這樣膽識運作,也曾讓安溪經歷盤整心悸。但“傲經風霜花更紅”,踏破重關的安溪,很快搶回速度,如願優化結構。數據顯示,繼2006年突破10億元關口後,全縣財政總收入2011年突破20億元,2013年突破30億元,2017年突破40億元,去年突破50億元,一往無前。同時總收入和地方收入兩項,稅性比都超過80%,有力註解發展質量;納稅5000萬元的企業,從2011年的3家,增長至2017年的8家,標記規模工業嬗變。

2 拼項目

“項目是發展的命脈,是撬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抓手。有項目,才有投資,才有財源,才有就業,才有民生。沒有項目,一切都是空,發展也無從談起。對於安溪而言,要後發趕超,就是要大抓項目,以大投資帶動大開發,以大項目推動大發展。”

項目決定當下,事關未來。拼項目,安溪不遺餘力。

2015年,部分地方還在擔憂出口和消費緊縮,安溪卻由此洞悉,投資拉動愈發重要。“笨鳥先飛”,安溪早籌謀早準備。1年後,以非常之設想和執行,安溪在全省首開先河,把項目開竣工從零敲碎打,變為規模批發,以“五一”“十一”“元旦”為節點,開啟集中開竣工活動常態化序幕。

首次活動,折射初心。2015年“五一”,62個項目,總投資127億元,不拘內外安溪,落子佈局除白瀨庫區以外的22個鄉鎮。齊頭並進上項目、多點開花謀發展,意在帶動全域發展,造福全體人民,更為了集結動員全體公職人員,在項目戰場幹事創業、比拼作為。銀根緊縮的彼時,觀望氛圍較濃,秉持“財政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項目投資,政府性資金也要帶頭示範”,安溪安排四成政府性投資用於建民生項目,讓財政資金補短板增福祉,也四兩撥千斤,撬動社會資本跟進。

有情懷、有幹勁,安溪項目推進“日日新,又日新”。

繼2016年“五一”和“十一”兩次集中開竣工後,2017年一年七波、高潮不斷,開工產業項目數全省第一、項目競賽全省第七。就連福田、桃舟等邊遠鄉鎮,也克服立地劣勢,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展異地招商,被縣主官點名表揚“邊遠鄉鎮不邊緣”。

嚐到甜頭,安溪行動加速度。2018年新春,市委、市政府甫一啟動“大幹40天,比拼開門紅”,縣裡就實施固投、徵遷、滯後項目、重大項目推進、前期節點突破、簽約產業項目落地六大攻堅戰,擼起袖子加油幹,環環相扣無死角。正月初八,全市點評會上,被表彰為優秀集體,應邀上主席臺就坐。全年度,387個縣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27億元,接近一天一個億,項目數和投資額再創歷史新高。

招商引資是接續發展另一生命線。不管大小場合,安溪主官三令五申:“招商,去爭取不一定能來,但不爭取一定不會來”。四套班子領導帶頭外出招商,北上南下遍訪鄉賢,面向高端和新興產業,以鏈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上行而下效,縣主官在馬來西亞拜訪僑親林福山時,偶遇官橋鎮新春村黨支部書記,招商是他們共同的願想。

2017年,國務院首次授權地方政府,“可出臺自己的招商選資優惠政策”。安溪又一次全市率先,出臺方案、配套獎勵,中心城區、南翼新城、湖頭新城三個片區,點線面發力競賽。短短兩年來,全縣引進339個項目,總投資570多億元,其中124個投資超億元,招商做法成為全省典型。

招引項目,安溪氣勢“餓虎撲食”,但卻絕不允許“飢不擇食”。凡是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子女後代的堅決不要;凡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低端重複建設的堅決不要;凡是跑馬圈地、成長性不強、貢獻度不高的堅決不要。“三個堅決不要”原則,劃下紅線,表明安溪擇優選好的信心決心。

3 勤履職

“一要摒棄‘小家氣’,奮鬥無止息,適應四條高速通車、高鐵時代即將到來的時空變化,統籌謀劃今後發展格局;二要摒棄‘機關氣’,多到現場去,在一線掌握情況、解決難題;三要摒棄‘老爺氣’,服務媽媽式,主動靠前,真心幫扶。”

論基礎和區位,安溪先天不足。但對發展的履職盡責和情感溫度,讓安溪厚積薄發。

只要事涉項目經濟,安溪主官部署完具體工作,總要叮嚀兩句——“強手如雲中推進項目,不要與企業與群眾爭利,要懂得算大賬,踐行‘你發財我發展’”“硬件不足軟件補,政策不足服務補、優惠不足情感補。”

這是鞭策,也是自謙。事實上,補硬件,安溪步履不停。交通既是發展環境,也是民生工程。通過多方向上爭取,安溪已有4條通車高速、總里程150公里,10個落地互通在全省縣一級數量最多。重山複復的大縣如今通山達海,變身閩南金三角最中心,成為泉廈城市後花園。

造好城市平臺,安溪現代山水茶鄉建設擔綱。縣城“東拓、西進、南下、北提”,26平方公里的建成區,佈局茶業、藤鐵多個產業總部,250多棟18層以上高樓勾勒天際線;人民廣場、寶龍城市廣場、金融行政服務中心,以“就地平衡”方式建成投用的科技館、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三館”,形成現代便利商圈;環鳳山,沿大龍湖,山線、水線慢道,讓35萬人才和群眾感受“詩意遠方”。疏朗大氣的高顏值,使來客每每讚歎“不敢相信這是個縣城!”

補齊民生短板,每年財政支出八成投向民生。百年大計教育事業,“十二五”以來投入資金19億元,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認定,踢出衝刺教育強縣的臨門一腳。事關群眾健康生命的醫療事業,先後分試點單位和非試點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兩批,對院長(主任)進行公開競聘,醫療質量和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養老問題,安溪在縣福利中心實行市場化運作,全省率先試行養老服務入住對象費用補助,養老院入住人數三年增長近6倍,躋身全省示範養老院。

兩大新城、產城融合。南翼新城,溫泉、高爾夫、志閩旅遊、悅泉行館一應具備,EC產業園,斥資10億元,建起人才公寓、休閒公園以及商業、運動中心;湖頭新城,建起光電園文體中心,為的是解決好職工8小時後去處。點滴細節,引才留才。2018年11月底公佈的泉州市第二批高層次人才團隊中,10個席位安溪有其三。

強政策,安溪廢話少、乾貨多。不管是鼓勵茶企上市,還是加快藤鐵家居業發展,文件每年獎勵資金成百上千萬,但文字簡明扼要、一目瞭然,字字真金白銀,無需費思量、找玄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工業經濟增長十條措施》,惠企政策打成壓縮包,打出“組合拳”,出臺半年就兌現惠企資金618萬元,被親切稱為“安十條”、“黃金十條”。就是這樣一份重量級政策,也不過4頁。2018年,安溪回應企業所求升級補丁版,就叫“新安十條”,連同其他幾項惠企政策一道,全年落實各類幫扶資金2000多萬元。

優服務,安溪向深化“放管服”要效益,全國全省走前列。

2015年,國務院剛提出簡政放權五個“再砍掉一批”,安溪就立下了“一把手”不再審批、審批事權全部進駐行政服務中心、審批事項一律壓縮在7個工作日內“三條規矩”。如今,安溪審批授權率百分百,審批提速效率八成。

2016年,早於國地稅合併兩年多,安溪在全省率先運行國地稅聯合辦稅服務大廳,讓企業和群眾“進一家門,辦兩家事”。

2017年,在全省率先試點實施首席審批官委派制度,全縣93%審批和服務事項“最多跑一趟”,窗口即辦結率88%。

從保姆式、月嫂式到媽媽式,項目建設領域的服務更見細節和溫度。

成建制、兵團化作戰漸成常態。白瀨水利樞紐工程,抽調14名處級幹部、16名鄉鎮主官、500多名幹部,進駐一線、包村調查,提前五個月完成實物調查,搬遷戶100%簽字確認。

審批部門和鄉鎮村更見精神。國土部門實行一對一上門指導報件;發改、行政服務中心專班專人跟蹤協調;參內鄉抽調最熟悉情況、最善於攻堅的幹部,到安一中新校區項目,三天三夜做工作,拿下七年釘子戶。

領導幹部身影常在一線。僅去年年初“大幹40天、比拼開門紅”活動,縣四套班子領導現場辦公116場,協調解決困難問題207個。

在安投資多個項目,廣東福建商會執行會長、稻興科技董事長陳全煉說,他和生意小夥伴成群結伴認準這裡,愛上這裡,就是為些許小事感動,將滿滿信任相托。

4 巧激勵

“從福建省最大國定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63位,安溪變化天翻地覆,一路快馬揚鞭,一路跨越趕超。打開這樣的好局,離不開海內外500萬安溪鄉親的勠力同心。特別是幹部、企業家和海外鄉賢,一直都是安溪發展的主力軍、生力軍,共同催生出‘靠自己骨頭長肉’、自強不息、敢拼善贏、勇爭一流的安溪精神。”

安溪人愛土戀鄉。因勢利導,安溪縣委、縣政府善於在每個重大節點,用鄉情和榮譽,感召引導這股力量撬動發展。

上世紀90年代,龍門隧道攻堅缺2000多萬元資金,是當時安溪全年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強。縣委、縣政府振臂一呼,5萬多名鄉親及各界人士同心補齊缺口,豁然打開安溪向海通道。

“十二五”期間,茶產業長青亟需人才支撐,安溪縣委、縣政府提出自籌資金,建設全國首個涉茶公辦本科高校,海內外安溪人聚沙成塔5億多元,刷新單個項目接受省政府捐資表彰人數之最。

2016年春,精準扶貧開啟決戰決勝,安溪縣委、縣政府啟動“百企聯百村幫千戶”,為全市 “三百工程”添注安溪實踐,當年落實海內外幫扶資金1597.9萬元。為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貧隊伍”,安溪又在全省首創鎮級扶貧開發協會全覆蓋,已累計募資1.25億元。截至目前,安溪不僅整縣脫貧,還全面消滅了“空殼村”,經驗做法由國家扶貧辦專報刊發。

2016年,颱風“莫蘭蒂”“鯰魚”接連肆虐侵襲,茶鄉蒙受巨大損失。在縣委、縣政府舉辦的重建捐贈活動上,短短一小時彙集2118萬元八方來援。

2018年,安溪縣城進出城主幹道三安大橋及其連接線通車。很多人從報道中得知,僅安溪籍企業家林秀成一人,就為大橋籌資3億元,通車當天他還捐資1億元,設立教育慈善基金。

這樣的嘉行善舉,不勝枚舉,但安溪黨委政府始終銘記。所以,每個工程落成,總伴隨著捐資芳名碑矗立於醒目處、登報公佈芳名錄,也總少不了穿插流程,讓捐資人上臺接受禮敬。每到新春佳節,縣委、縣政府主官新春致辭裡洋溢感恩,每逢大事收尾後也往往附上一封特別的感謝信、公開信。更不用說,縣兩會等參政議政盛事,邀企業家和海內外鄉賢共同建言發聲;全縣三級幹部會議、民營企業座談會等重大場合,邀他們坐上主席臺,共享一份發展的榮光。

2017年年底,借第十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大會在安舉辦之機,縣委、縣政府以捐贈公益事業貢獻獎、突出貢獻獎和特別貢獻獎三個類別,集中表彰累計捐贈20多億元興辦公益的海內外鄉賢團體和個人。

撬動發展,幹部隊伍是主力軍。振奮主力骨幹精氣神,縣委、縣政府樹起鐵般原則:“幹部就是幹事,做官就是做事”。特別是要幹在一線,能在現場就不要在會場。

當好頭雁,縣主要領導每週二次,雷打不動下基層現場辦公。鍛造精銳,幹部培養往一線派,到重點扶貧村駐村幫扶蹲點,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到信訪部門實踐鍛鍊。

鄉鎮主官,服務群眾第一線。為鍛鍊他們既能幹事,也會說道,從2016年開始,安溪連續三年舉辦鄉鎮幹部PPT述職路演,讓這些縣級層面的“封疆大吏”,練一練口才、抖一抖家底、比一比戰果,相互學習促進。縣直單位,則在全省率先實行縣直單位千人現場測評,人大專題問詢後進、最後一名末位淘汰,讓他們同樣繃緊工作弦。

比拼作為在一線,選人用人也向一線傾斜。根據統計,2016年安溪換屆新提拔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中,具備基層工作經歷的佔91%;新提拔的副科級幹部,來自基層一線的佔62%。

項目戰場以能力說話,考評幹部同樣也以實績論英雄。與項目、招商業績掛鉤,安溪已提拔重用一線幹部6名,約談滯後幹部19人次。與項目“紅黑榜”制度掛鉤,評出優秀縣領導7名、差的3名,換屆以來12名處級幹部被提拔重用。在全省率先開展召回管理,2016年7月以來,安溪召回調整15名不能勝任現職的科級領導幹部。

鐵的紀律雷厲風行,暖心關愛形影相隨。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重基礎重保障各項政策落實,安溪鄉鎮幹部月工資,比縣直同職級幹部高13.2%;村主幹待遇補貼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2700元。

這樣的大環境,也感召普通群眾投身發展、貢獻家鄉。

自帶乾糧、不拿補貼的安溪農民講師團,來自農村、服務農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訂單式服務,傳經送寶到田頭,手把手帶出脫貧致富好把式。

魁鬥鎮貞洋村七八十歲的老夫妻易漢水、林雲,平時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一聽說“莫蘭蒂”重創鄉里,毅然捐出10萬元支援災後重建。(孫燦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