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什麼為中心,你就將收穫怎樣的人生

你以什麼為中心,你就將收穫怎樣的人生

這本書不是教我們怎樣做一個高效能人士,而更多的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高品德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而這七個習慣分別為: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01/積極主動

你以什麼為中心,你就將收穫怎樣的人生

什麼是人類最終極的自由?

那就是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你做為一個人,永遠都擁有選擇的權利。

積極主動的本質和最清晰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或別人有所承諾,然後從不食言。

我們通常喜歡把責任往外推,比如,

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而不聽他的課;

別人用車別了你一下,你也去別他一下;

父母給你安排了一條路,你想著法的讓自己不幸福,來證明爸媽對自己所做的事都是錯誤的。

那麼我們換個思路,變被動為主動,

雖然我不喜歡這個老師,但是他所傳授的知識是我所需要的;

別人別了我一下,與其去和他較勁,不如自己好好開車,以免發生不安全的隱患,得不償失;

爸爸替我選擇了一條路,我順從是因為我選擇讓我爸爸開心;

媽媽逼我嫁給了這個人,不是我非得就範,而是我覺得家庭和諧是件更重要的事。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

就如同傷害我們的並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於悲慘經歷的回應。

我們對待已發生的事,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為,而不是總把眼光囿於自己的關注圈。

“如果我的房貸還清了,我就沒這麼煩心了……”

“如果我的上司不那麼頤指氣使,我就開心了……”

“如果孩子聽話,如果我學歷再高一些,如果我有更多時間……”

“……”

當我們每天把精力放在關注圈,就只能多了更多指責與埋怨,永遠都在發表意見,評論甚至生氣,但卻改變不了任何事實。

就如同我們被毒蛇咬,先去追蛇,卻忘了先把自己傷口的毒液排出。

面對交通堵塞,面對顧客的無理要求,面對孩子的叛逆,面對自己瀕臨破裂的婚姻,我們如何才能做到積極主動?

那就是,把精力放在影響圈,學會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不做評判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而不是挑剔刁難;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事端。

譴責周圍人和事的必然結果是變成犬儒主義,絕望無助。

當我們最終向命運低頭,認為自己是環境的犧牲品,屈服於宿命論帶來的厄運時,我們就丟棄了希望,拋卻了理想,習慣於聽天由命,選擇了停滯不前。

02/以終為始

你以什麼為中心,你就將收穫怎樣的人生

大海上行船,都會有一座照亮航向的打塔,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它如同我們旅行的地圖,我們一路奔波,都只為達到我們心中的目標。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兩次創造,原生家庭給了我們第一次創造,可能很潦草,可能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但漫長而未知的一生,就取決於我們是否主動設計第二次的創造,並因此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我們總難免會經歷情緒的起起落落,一時意氣風發,一時又頹廢沮喪,無論我們是以生活、配偶、家庭、工作、名利、享樂為中心,還是以敵人或朋友、宗教、自我為中心,最終都會偏離我們的航向。

我們也扮演著各種角色,父母、妻子、丈夫、經理、職員、親友,同時擔負著不同的責任,在追求人生圓滿的過程中,如何兼顧大局,就成了最大的考驗。

約瑟夫·愛迪生說,

當我面對偉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蕩然無存;

當我閱讀歷代佳麗的碑文,貪婪的慾望頓然消失;

當我在墓碑旁遇見泣不成聲的父母,禁不住悲從中來;

當我看到王者和其廢黜者的墓碑並肩而立,生前為不同觀點唇槍舌戰的文人墨客的遺體相鄰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內訌、派系鬥爭、人間是非的渺小。

究竟我們應以什麼為中心?那就是在我們蓋棺定論時,希望獲得的評價和心中所要達成的目標。

那樣的時刻,你不會因為錯過一個熱點或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心心念念,而更多的是為自己未達成的目標或者因為某些虧欠而抱憾終生。

所以牢記目標,一言一行都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以終為始的第一原則就是智力創造+體力創造,先在頭腦中構思,再付諸實踐。

第二原則是自我領導,領導不同於管理,好比思想和行為,管理是正確地做事,領導是做正確的事。

以終為始意味著要帶著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來決定我們的人生劇本,即使生活有變,也能根據個人價值觀應變,無需受制於情緒或者外界環境。

03/要事第一

你以什麼為中心,你就將收穫怎樣的人生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在一個木桶裡裝滿大大小小的石子,桶的體積剛好能容納這些石子,當這些石子被全部倒出,被要求重新裝入木桶中時,參與實驗的人卻怎麼都裝不進去。

當參與者拿出一塊大石子準備放棄時,實驗者說,“你是打算家庭不要了嗎?”

參與者又將大石子放回原位,拿出小石子,實驗者又說,“你是打算旅行不要了嗎?”

於是,面對大大小小的石子,參與者始終無法將石子一一放歸桶內。

最後,實驗者先將大石子放入桶中,然後在每個小縫隙中塞入小石子,最後,全部石子滿滿當當,悉數被裝入桶中。

這個木桶理論隱喻了我們的一生。

在時間管理上,我們的日常事宜通常分為這樣四類:

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和不重要不緊急。

我們需要首要處理的就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它常常會被我們一拖再拖,就如同木桶中的大石頭;

而我們會把大多時間耗費在緊急重要和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上,即那些小石子,當我們終日為這些事奔忙,就會在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最終無所作為時,而陷入深深的焦慮和挫敗中。

尤其是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隨時湧現的熱點在不斷的吸引我們的眼球,不帶著一雙甄別信息的眼睛,就會讓自己被大量無用的信息湮沒。

當我們釐清了哪件事才是我們優先要完成的事後,我們要針對自己在家庭或工作中的角色,來制定我們的目標,並付諸實踐。

把責任分配給其他成熟老練的員工,才能有餘力從事更有價值和意義的活動;

把家務分配給能力尚且生疏的孩子,才能讓他們學會人生必備的技能;

把常規的事務交給手下力所能及的人,才能讓自己節省出更多時間,完美分身。

一個事必躬親的老闆,一個不肯放手的家長,一個自繪藍圖的設計師,都只會陷入自我侷限的囹圄,緩緩不前。

生活中,一個以事業為重的人,最終就會失去自己的家庭;

一個以家庭為重的人,可能就會喪失精彩的人生;

一個人總是追求個人的獨立,他就會失去別人的協同。

那麼,我們的一生究竟該以什麼為中心?

史蒂芬·柯維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以原則為中心,原則就像一條真理,可以被我們誦讀,給我們力量和安全,原則也具有囊括性,可以對生活中的諸多事件給予指導,也可以允許我們不斷修正。

只有當人們學會並遵循這些原則,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品德中,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幸福。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