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Math We Trust!張首晟教授溘然離世

12月6日上午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張首晟教授去世,終年55歲。

因為早年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研究,他被稱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種子選手”。

張首晟同時也是丹華資本創始人,丹華資本在郵件中表示,張首晟教授於2018年12月1日驟然辭世。丹華資本目前仍在持續正常運營。張教授家人和丹華資本員工都處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張首晟家人沒有透露去世原因。

丹華資本在創立半年後,將資金規模從兩千萬美元擴展到近一億美元,迅速成為硅谷成長最快的風投公司。

張首晟1963年出生於上海,15歲考入復旦物理系,16歲留學德國,後留學美國拜師楊振寧,1993年進入斯坦福任職,1995年,年僅32歲張首晟成為斯坦福最年輕終身教授。

他對區塊鏈觀點頗為中立。在貴陽數博會上,張首晟表示:

比較好的路線是,一個項目不要馬上ICO面向大眾,通過一個著名的VC來做投資,有一個判斷能力,比如說我們在科技界要做IPO的話一個VC投了幾輪,這個模式還是非常好的。VC投資的時候提供兩個價值,一個是判斷這個價值的好壞,另外也是給項目方一個監督的作用,有一個監督的機制,比如說在董事會等等。

張首晟曾提出區塊鏈的核心理念是“In math we trust”,《區塊鏈三人行》在今年5月份的張首晟見面會上錄製了獨家視頻,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張教授的精彩演講,以下是張教授的演講全文:

四年以前,我就開始關注區塊鏈,作為一個科學家,我覺得整個區塊鏈發展模式和我們科學發展的模式是最接近的。

比如你寫一篇文章,然後會形成Community(社群),我早年做科學研究,在雜誌上發表文章,然後世界上別的角落會做我們理論上的實驗,這樣慢慢一個Community就會形成。

我關注區塊鏈,看到整個互聯網或者這個網絡世界,它的發展基本上跟我們人類社會、人類歷史的發展非常接近,我用八個字來描述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什麼是合久必分?

當年在網絡資源需要設計微信這樣一個工具的時候,才會出現BAT這樣的巨人,一旦有了一種分佈式ACPI網絡技術之後,這個通訊技術網絡、這個APP會消失甚至倒閉,導致了合久必分。

後來我們又可以在網絡上點對點對應,但我們的內容和信息卻散在一個很難掌握狀況,所以出現一箇中心平臺,例如Google、FaceBook這樣的存在。

但互聯網只是能夠做到信息的交換。

區塊鏈時代,我們在網絡上不止是交換信息,也能交換我們的Value、我們的Trust ,所以我用一句詞來總結今後人類發展,叫做Invest,We trust。

我們的經濟行為最核心的就是建築在信任上,人與人之間如果不相識的話,其實很難相信彼此信任,但我們一旦有了區塊鏈技術之後,藉助這個數據儲存賬戶上建立一個信任,是最可靠的。

所以我們來到一個全新時代,當年我們利用數學更好研究理解自然世界的規律,今天我們終於把整個經濟行為建築在數學上,我們用數學語言去掉偶然性,真正理解這種經濟行為,所以整個社會、整個人類,變成更加人性化,變得更加理性化。

最近做了一陣子投資之後,我發現,區塊鏈時代並不需要專家,而是需要一個集大成者,因為他既要懂得數據編程,又要懂得經濟法律,這是一個非常需要整合的事業,我想區塊鏈帶來價值是互聯網乘十或乘百的規模。

所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