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次降準,意味著什麼

進入2019年,也就是被各界譽為經濟下行壓力最大的一年,支持性政策便不斷祭出。在1月2日的定向降準後,央行在1月4日晚間再度宣佈全面降準,總體釋放流動性1.5萬億,剔除將置換到期的7000億MLF(中期借貸便利),淨釋放流動性8000億。而且,這只是拉開序幕,並未結束。

然而,釋放流動性只是一方面,關鍵在於,這些流動性如何傳導至實體經濟?在經濟下行、避險情緒加劇、銀行資本金受限、影子銀行收緊、房貸仍受限的背景下,銀行對於小微企業的貸款仍然謹慎,因此流動性能否轉化為信貸才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而對你我來說,降準又意味著什麼?匯率又會否受到影響?要不要趁著“債牛”囤點債券基金?

為什麼降準?

1月4日,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流動性結構,降低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同時,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MLF不再續做。這樣安排能夠基本對沖今年春節前由於現金投放造成的流動性波動,有利於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支持力度。

1月2日,央行就曾宣佈定向降準,其宣佈自2019年起,將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考核標準由“單戶授信小於500萬元”,調整為“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元”。這有利於擴大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優惠政策的覆蓋面,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滿足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使更多的小微企業受益。

| 央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當時,天風證券就分析稱,2018年四大行中只有建行滿足普惠金融定向降準150bp(基點)優惠檔要求,如今一放鬆標準以及經過2018年的努力,估計四大行都能滿足150bp優惠檔要求。機構預計定向降準就有望釋放流動性約六、七千億。

針對最新的全面降準,一方面是為了置換MLF,一方面則是為了保持流動性適度寬鬆。當前,MLF對銀行而言借貸成本更高,3個月期MLF成本為2.75%,1年期MLF為3.3%,而且需要用國債等高等級質押品,且有到期續作的壓力,因此用永久性的降準來置換後,銀行將受益於更穩定的流動性和更低的融資成本。央行也預計,銀行將從這次置換中省下200億元人民幣,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交銀金融研究中心也提及,分兩步實施是為了和春節前現金投放的節奏相適應。春節前現金需求大,疊加年初信貸投放較多,銀行流動性面臨一定壓力,降準釋放資金有助於緩解這一壓力。而且,今年地方債發行啟動早,原先都是在兩會後才逐步啟動,而今年則有可能提前,因此此次降準也是為避免地方債提前發行給銀行造成流動性緊缺,因為銀行一向是承接地方債的主力軍。

具體而言,2016~2018年每年1~2月的地方債發行規模均比較小,即使有發行,也主要以置換債為主。而新增債發行主要從3月之後開始,這是因為新增債額度需要經過全國人大審批,而這也容易導致“上半年無債可用、下半年集中發債”的窘狀。然而2019年的情況有所不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在201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當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之前,授權國務院提前下達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債務限額5800億元、新增專項債務限額8100億元,合計13900億元。

還有什麼寬鬆措施?

未來,持續降準已經是確定的趨勢。但如今降準的寬鬆力度並不比以往,一方面是為了置換一部分MLF,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彌補外匯佔款持續下降造成的基礎貨幣缺口(過去十多年資本淨流入的趨勢正在改變),因此淨流動性的釋放力度小於以往,同時真正的信貸創造也需要等待銀行風險偏好的回升和銀行資本金的充實。

機構普遍預計,2019年將有多次全面降準,幅度將超過2%,摩根士丹利預測的幅度更大,預計明年每季度降準100基點。

國泰君安宏觀研究團隊早前就提出,中國2018年12月PMI跌破榮枯線,為29個月來首次,反映出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PMI數據折射出政府正通過基建來維持經濟平穩,加之12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授權提前下達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在地方債務化解和償還壓力下,基建反彈將得到一定助力。政府債券的供給加大,給市場流動性造成衝擊,預計央行將在1月全面降準100個基點來對沖。

天風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孫彬彬認為,受監管壓力影響,目前銀行負債存在一定壓力,同時專項債發行需要流動性配合,一系列因素都使進一步降準成為必須。

一方面,銀行傳統負債呈現流失壓力;另一方面,派生負債受制於寬信用不暢,再加上主動負債受制於同業監管,在資金面上最終就體現為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的上行。如果未來看不到監管要求放鬆,商業銀行寬信用還會受到負債的制約。央行推出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為銀行提供更便宜的資金以促進其向中小微企業貸款),體現了減輕銀行負債端壓力的思路。但TMLF不能代替降準,TMLF由商業銀行向人民銀行提出申請,同時也需要質押品,而且該工具有較高的成本,規模上也有待觀察。我們認為商業銀行負債壓力的根本性緩解還是需要依靠降準。

匯率怎麼走?

在降準公佈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小幅走貶。去年以來,由於人民幣“破7”恐慌升溫,央行在政策寬鬆方面似乎心有餘悸,不過今年以來,穩增長、調結構等仍是最主要的基調,因此各方也呼籲不應讓匯率束縛央行的手腳。

當前,市場的預期仍然分化。進入2019年,有機構認為美元/人民幣到2019年年底可能會到6.65的水平,但不乏機構預計匯率將“破7”。預計“破7”的機構普遍認為,中國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美國加息將對人民幣構成壓力,同時央行將弱化對於“保7”的關注,並推動人民幣進一步向浮動匯率制過渡,這也將成為經濟的“自動調節器”。

但事實上,且不談人民幣“保7”是不是有意義,但上述一切是不是意味著人民幣必定會“破7”?非也。

2019年,會否允許匯率更為自由浮動的確是一大看點。始終支持人民幣自由浮動的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近日表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中‘匯率穩定’沒有出現,是不是意味著中央對匯率變動採取了更為開放的態度?我希望如此。”但他表示,會議仍強調了“六個穩”,這似乎體現了中央經濟政策的求穩偏好。

另一方面,之所以說人民幣2019年壓力並不一定會加劇,是因為美元也並不一定就會持續在2019年走升。匯率永遠是相對的,並不是說中國經濟下行,人民幣相對於其他貨幣也必然下行。

不乏機構認為,美元目前已經超漲10~15%,如果做多倉位了結,不排除會引發一波回調。之所以當前美元的週期性走強因素仍未消退,主要因為美國仍享受著經濟增速和利率方面的相對優勢,這仍可能在2019年上半年支撐美元,但結構性的利空因素將在週期性因素消退後不斷凸顯——美國“雙赤字”(財政和貿易逆差)持續惡化,目前已達GDP的6%。機構普遍預計,美國很難再繼續推出“稅改2.0”,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會從2018年的2.9%降至2.6%。

此外,美聯儲已經走到了加息的後半場,一般而言美元在此階段會轉漲為跌,而且儘管美聯儲目前仍預計2019年會加息兩次,但市場的定價顯示,市場預計美聯儲2020年甚至會出現降息。

2019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在岸人民幣收創2018年12月4日以來新高,美元/人民幣官方收盤報6.8518,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盤價漲140點。目前,美元/人民幣仍穩定在6.9以下。

回顧2018年,人民幣走勢可謂驚心動魄,對美元曾一度觸及6.98。不過,儘管如此,空頭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由於央行預期管理的手段不斷強化,幾次人民幣的暴力反彈都導致空頭被迫平倉。因此,相對過去三年而言,當前離岸空頭的倉位都十分克制,一旦到了6.9的點位,都不敢輕易大倉做空人民幣。

“債牛”持續?

如今,市場對於A股的情緒較淡。不過,一般在經濟下行、通脹可控、流動性寬鬆、利率逐步下行的背景下,債券市場將迎來牛市。而2018年以來,沒有“踩雷”的債券基金基本收益都十分可觀,7%及以上的年化收益並不在少數。

2018年下半年來,全球股市進入了無休止的回調行情,而債市卻在四季度開始加速狂歡。在避險情緒或寬鬆預期的推動下,光是利率債就走出了超預期行情——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暴跌至3.1%附近(收益率跌、國債價格漲),10年期國債期貨的主力合約2018年累計大漲4.91%,收益率全年下行超過60個基點。同時,高等級信用債進入牛市。

2019年開市交易這幾天,債牛仍在延續,截至1月3日,中國債市“六連漲”,累計漲幅超過1.1%,創下去年十月以來的最長連漲記錄。

現在對於投資者而言,最為關注的問題在於,狂奔了一年的“利率牛”還能否持續?信用違約事件的持續出現是否會影響部分債基的收益?現在上車還來得及嗎?

市場目前對於預期的回答更多是:今年利率債收益率下行空間仍存、但波動加劇;同時今年債基的收益能做多高,關鍵看信用下沉的同時如何防範信用風險。

一般而言,債券型基金中包含的標的多為國債、金融債、企業債、轉債,當然各項的配比根據不同基金或基金經理的風格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去年,並不乏全年收益率做到7%及以上的債基,這類基金一般是擇時做得好,即超配長端利率比較早,因此吃到了比較多的長端利率下行的資本利得。同時,這類基金對於信用債的選擇也多較為審慎,並多以高等級、國企信用債為主。

當然,2018年全年的信用違約金額超出了2014-2017年的總和,因此2018年也有債基出現了“一天跌近9%、兩年半收益虧完”的情況。因此,到了2019年,在經濟形勢和貨幣政策的影響下,投資人的心理狀態可能避險情緒尤濃,“債牛”的確並未進入尾部,債基的確存在機會,但對於基金風格的選取以及“防雷”則至關重要。

“在國企標的中好好選債,不要自我欺騙,踩雷的概率就不大。早年有機構拿著高息但資質不佳的債,懷揣著‘剛兌信仰’騙自己說這個好,這種模式在當前的環境下已經不可行了。”某公募基金風控對筆者表示。

但也有基金經理始終對此輪寬鬆行情對債市的拉動心有芥蒂。他們認為,這輪債市漲幅主要由海外避險情緒和境內經濟數據(工業企業利潤以及PMI)驅動,但是縱觀2018年12月以來,利率下行並非一帆風順,國債收益率相對短期資金成本吸引力已經下降不少,哪怕是相對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提供的是3.15%利率。

此外,雖然央行目前的貨幣政策偏寬鬆,但仍以中長期傳導為主,而非刻意壓低短期市場利率,未來市場對經濟數據和央行政策博弈的味道會越來越濃。有觀點認為,今年一季度前利率仍會震盪下行,未來則需要尤其關注信貸政策對於社融數據以及財政擴張對市場的影響。如果財政擴張,但央行流動性沒有跟上,從淨影響而言,財政擴張(發債需要承接)是會擠壓流動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