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清朝時,有個叫翁同龢的人,曾出任過兩代皇帝的老師。他在教導皇帝時,全部課程可以歸為一句話: 每臨大事有靜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一個人沉靜到這種程度,才會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反應神速而敏捷。

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林夕,曾講過這樣一件事:說是有個女孩失戀了,決意自殺。臨死前,只想再見閨蜜一面,此生別無留戀。

閨蜜立即驅車趕來,說:“既然決意一死,恐怕我也攔你不住。但你是我人生中唯一的好友,臨死之前,怎麼也要陪我吃頓飯吧?”

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那就吃吧。

閨蜜帶女孩去了家人聲鼎沸、異常嘈雜的餐廳。女孩本來有一肚子的悲怨,要向閨蜜傾訴,可挑了這麼個怪地方,說話要大聲喊的,根本沒法說,那就開吃。

閨蜜點了一大桌子美味的菜,兩個人爭先恐後地搶著吃。一直吃到肚皮肥圓,香汗淋漓,這才停下來。

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閨蜜問:“好吃嗎? ”

“好吃。”

“以前吃過嗎?”

“沒吃過。”

“那還想不想死了?”

“不想。”

“為啥這麼快改主意了?”

“因為世上還有這麼多好吃的,就為個渣男死掉,再也吃不到,我豈不是傻?”

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林夕講的這個閨蜜,就是個有靜氣的人。 舉重若輕化影無形。

成大事者有靜氣,不只是說說而已。

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