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不尊重別人,淘汰的是自己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圖網絡

昨天我在論述師生關係的那篇文章裡說過,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師生關係是貫穿教育活動始終,是關乎教育成功與否的一種舉足輕重的關係。而這種關係的核心是尊重,而尊重的前提又基於一種透徹的瞭解,而瞭解不是單方面的瞭解,是互相的瞭解,老師要了解學生,學生也得去了解老師。尊重也一樣,也是互相的尊重,老師要尊重學生,學生同樣也要尊重老師。這對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是這樣。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單方面的,單向的瞭解,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比如像幼兒園,還有剛上小學的孩子。

不是因為他們小,就沒有師生關係可言,自他們和你接觸了,這種關係就存在了。也不是因為他們小就不要被尊重,相反,這種尊重,應該具體、現實,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寬泛的尊重。即使做的是樣子,也是發自內心。比方說你對同事的尊重,你對家長的尊重,你對老師的尊重,就是一種具體的,能起到效仿作用的尊重。

別小瞧互相問個好,互相道個別,這會讓孩子從你身上看到和學到,對人尊重的最基本的形式。

如果我們把尊重這顆種子播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他會因此而得益。

教給別人知識,別人是受益者。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受益者呢?你連一個娃娃都能去尊重,你在社會交往中,就能應對自如的應付各種多變的人際關係。

我們前面說過了,尊重的前提是瞭解。我們對小孩子,要不要了解呢,回答是肯定的。小孩子的思想沒有大孩子那麼複雜,會單純點。但小孩子的性格,個體還是會有差異的,這就需要老師耐心細緻的觀察,以及與家長的交談中去了解和掌握。

只有掌握了孩子的脾性,對孩子有個全面的瞭解。才能更好的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和缺點,才能區別對待區別施教,改掉他們身上存在壞毛病,壞習慣。把他們往好的方向引導。

在這個環節上,家長可能不是問題,孩子和家長是生活在一起的,對孩子的習性和各方面的瞭解,會比較全面和透徹,而對老師來說這方面的瞭解就得從零開始。

瞭解孩子,是走近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才是走近孩子的關鍵;另外還要科學地藝術地與孩子相處,這是走近孩子的方法

未來社會知識必不可少,但要長期的立足於社會,除知識而外,就是人格和人品。

人格人品的養成,比獲得知識重要,但比獲得知識更難,是一個慢慢堆砌積累的過程。

一個懂得關心別人、關注別人, 重視自己給別人的感覺,生活中看似細微的一言一行,顯現的是高貴的人格和品德。

好多孩子得到過多的物質享受,往往對別人沒有感覺,變得麻木而自我,在成年以後便不可能塑造良 好的人格 ,實際上已經自小就淘汰了自己。

而我們瞭解孩子,走近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從尊重孩子做起,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隱私;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

其實,也許你覺得這樣做會讓你感到可笑。一個小孩子,要尊重他這個尊重他那個幹什麼啊,要跟他談什麼民主平等啊,他能懂嗎?

這你就錯了,你要相信潛移默化的作用。

你試試看,你一直堅持這樣教化孩子,相信你的孩子必成大器。

■"老師,你辛苦啦!"

■"教練,你辛苦啦!"

■"爸爸媽媽,你辛苦啦!"

■ "請坐下,請喝一杯茶。"

■ "請坐下來休息休息。"

這些禮貌用語,看似平常,你用對了,就會有一個不平常的效果,使人感覺到你對人的尊重,你也會因此受到的別人的尊重。

我們除了給孩子一個富足的生活,和一個安全的感覺,更多的是通過生活細節的顯現,讓孩子體會生活的不易,更懂得珍惜和關愛。

更多的是在當今知識和信息社會中,藉助更多的渠道來獲得更 多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和認識,更多的傳授除生活技能以外的東西,著重人格和品行的培養,做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