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極致是行為,你的樣子雄偉挺拔,孩子必雄才大略

教育的極致是行為,你的樣子雄偉挺拔,孩子必雄才大略

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教育的手段千差萬別,教育的極致,是行為,其實一直以來我們就很認同這個觀點,教育無非就是想把人引向正道,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其實要說教育的極致,誰都不可能做到,也永遠無法做到,即便是教育家,也不可能打這種包票。

要做到教育的極致,其實也是相對而言。就是把教育儘量往好的方面做,而這個最好的效果就是行為教育。說白了就是言傳身教,用行動教育人。說一百遍不如做一遍,我們每個大人都是孩子的榜樣,在有小孩在身邊的時候,真的要做到謹言慎行。小孩子的三觀雛形,就是在三到九歲這個年齡段逐漸形成的, 再往後就是一個逐步完善和鞏固的過程。

而我們家長做為家庭教育的主體,這一特殊身份,在與孩子交往中,要對自己以往的不良行為有所約束,時刻提醒自己,我做什麼邊上有人在看,在學,你在孩子面前就是一個臺上的演員,別把自己的戲演砸了。

稚氣未脫的孩子,就是一張光滑平整沒有汙點的白紙,要畫出怎樣的畫,不是用孩子的手,而是用家長的手,家長的心在畫。

家庭教育不是笑談,也不是走過場,是平庸還是出類拔萃的選擇。

如果我們真想孩子好,有些行為真的要有所收斂,有所檢點。

下面我們說一說生活中可能對孩子教育產生影響的點滴小事,很可能,經常被你忽視。對照一下,看看你做到了哪些,哪些又沒做到:

1.戶外活動時隨手亂丟垃圾,隨地吐痰。

2.上廁所全忘了,"來也匆匆去也沖沖","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3.公共汽車上不讓座,還搶座。

4.該排隊不排隊,卻要插隊。

5.破壞花草樹木。

6.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大聲喧譁。

7.袒胸露背,髒話連篇。

8.不懂尊重人,見人從不打招呼。

9.不遵守交通規則,肆意橫穿馬路。

10.不隨手關水關燈。

11.不愛節檢,鋪張浪費。

12.見面不問好,做錯事不道歉。

13.語言蠻橫,態度粗暴,舉止輕浮。

14.拍板打桌,吹鬍子瞪眼。

15.不愛整潔,不注重儀表,邋里邋遢。

16.說謊,吹毛求疵,強詞奪理。

17.玩起來沒邊,沒節制。愛打個小麻將。

18.不愛看書。

凡此種種,你做到還是沒做到的,都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留在了孩子的印象和記憶裡。都在孩子小小腦袋裡刻錄成了光盤,並形成了一個淺淺的,並將以此去衡量這個世界的觀念。

孩子的三觀: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 的雛形,也就慢慢因此而有了。

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三觀人格,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然,這個影響不僅僅是家庭的,還有整個社會的。但家長的影響,卻要大於社會的影響。

苗都是好苗,如何培育,卻很關鍵。

孩子的世界是很原始的,他們會模仿和複製大人的行為和思路。

你輸入的是怎樣的信息,他複製的就是怎樣的結果。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輔以知識的同時,優化人的心靈。

而家庭教育的憂慮,就是怎樣為社會輸送出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才。

弗洛尹德說過,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教育孩子何嘗不是如此,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學好人,跟和尚學唸經。"這些話看似風趣幽默,卻有著深刻的教育含義。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我國是家喻戶曉,其實就是一個住宅環境的選擇,是選擇有一個有良好的道德風範,淳樸的民風的鄰居為鄰,還是選個好吃懶做,偷搶扒拿的鄰居為鄰。孟母的目的就是為孩子找個有好榜樣的鄰居讓孟子去學。

還聽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對夫婦,嫌老孃拖累,隨即用竹筐裝老孃抬出去要扔掉,被兒子看見了說“扔掉後把竹筐拿回來。”夫妻二人問為什麼?兒子說以後扔你們時用。雖是笑話,卻耐人尋味。

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自己,孩子種種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而這些都是說的一個行為教育的至關重要,和在家庭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分量。

你的樣子雄偉挺拔,孩子必雄才大略。

教育的極致是行為,你的樣子雄偉挺拔,孩子必雄才大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