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推動企業的管理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

西方人是靠一種外在的東西來約束的,這是個傳統。在意大利、德國,你能看到大量的石頭建築,它們都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他們建那麼多石頭建築物幹什麼?後來我想明白了,實際上,這些建築都是起一個威懾作用,完全是他們的一個管理工具。實際上西方就是靠一股外在的、強大的力量來實現統治和管理的。

我們中國人沒有走這條路,中國式的管理不是靠外在的、強大的力量,而是靠一種內在的東西,靠大家認同的東西。中國人的標準在內不在外。所以,如果我們完全照搬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可能會很失望。

很多管理制度在西方有用,在我們這裡就沒有用,為什麼?在我們這裡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為,在我們的管理意識裡,外在制度不是最重要的,內心的認同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讓大家回答什麼是忠,什麼是義,恐怕大家一時很難答出來。但是講到忠,我們就會想到岳飛;講到義,我們就會想到關雲長;知道岳飛就知道什麼叫忠,知道關雲長就知道什麼叫義。所以,忠、義這些非常重要的概念不是通過背誦它們的定義記住的,而是幾千年來靠一個個人物、一個個故事的傳頌讓大家記住的。再比如,講到孝,你的父母不會跟你說孝的定義,但會跟你說鄰居那個張三是怎麼孝順他爸爸的。父母給我們舉例子、講故事,這就叫代代相傳。

中國的文化傳統決定了我們什麼事情都要靠榜樣的力量來推動。這個榜樣要不就是活生生的人,要不就是活生生的事,但絕對不是死板的制度、死板的文件、死板的文字。

有些管理者也同樣有這樣的誤區:我告訴下屬了,做不做就是下屬的事;我已經告訴下屬怎麼做,還要我做給下屬看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要親自做,就不是高明的管理者,就說明我自己水平不行、水平不高。這都是不懂得做榜樣、做樣板的人的通病。而不懂得做榜樣就是不懂得中國式的管理。

在我們本土的企業裡搞制度化、標準化,或者推行什麼東西,一定要拿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來樹立典範、樹立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