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迎來“寒冬” 公司倒閉、押金難退


隨著汽車行業在國內面臨危機,之前一直被人看好的共享經濟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共享汽車”也不容樂觀,近幾個月來,多數共享汽車仍在停車場閒置未被使用過一次,行業迎來了真正的“寒冬”。

近期,共享汽車公司途歌接連被曝出資金緊張、運營困難等問題,大量用戶押金難退,讓很多用戶不禁擔憂,共享汽車真的還有信譽可言嗎?

早在一年前,共享單車迎來倒閉潮。曾經有人預言共享汽車行業也將迎來倒閉潮,果不其然,一切如意料之中付諸行業,該發生的終於發生了。共享汽車從一路被唱衰,到如今趕上了第一波資本和市場雙重考驗帶來的洗禮。

說起共享汽車的倒閉,最早還要追溯到中國共享汽車的早一批玩家友友用車,其在2017年3月停止運營。當時,友友用車在北京布點近70 個,運營車輛近300 輛。但是到2017年3月底,友友用車在北京運營的車僅剩下200 輛,運營點也減少至50個。友友用車CEO李宇也曾經承認分時租賃業務發展不成熟,公司在發展方向和運營方式上存在一些問題。

如今,行業問題似乎仍然未得到解決,多家企業也並未迎來政策利好期帶來的便利。2018年6月,北汽旗下業務輕享出行宣佈進行業務升級,弱化企業作為運營者的角色,轉而將自己定位為技術賦能者,為共享汽車從業企業進行賦能。


事實上,共享汽車的發展一路備受質疑,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盈利問題。對此,有行業從業者更是打趣表示“共享汽車養活了周圍一圈企業,但唯獨自己活的不太好。”這句話看似是玩笑話,實則揭露了行業發展的舉步維艱。

從2011年開始,就有企業開始研究共享汽車業務模式,對共享汽車行業進行探索,那時共享汽車還不能叫做共享汽車,更多被稱為分時租賃。

發展至今,在行業裡“摸爬滾打”的創業者們似乎並沒有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自始至終,共享汽車行業並沒有迎來大家所期盼的景象。盈利問題、車輛衛生體驗問題、停車問題依然困擾著行業發展。

無論是企業自身盈利模式難尋,還是正處於資本觀望期,受資本寒冬影響淡出市場乃至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共享汽車行業都需要回歸自身,摒棄模仿,通過創新實現“自救”。

值得一提的是,共享汽車的購車成本會佔整個運營成本的40%左右,同時企業還需要支付停車費、保險費用、油費、電費以及日常的運維等費用,綜合成本很高。

據數據統計顯示,一輛車每天必須要租出去4次,每次時長要45分鐘以上,才有可能盈利。即使每小時出租率維持在60%,回本至少也要三年,中間還不考慮汽車的維修、折舊等帶來的成本損失。

然而,這些平臺目前的使用率僅能勉強達到標準使用率的50%。加之盈利模式單一,車身廣告等方式並未利用起來,資金危機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