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文學,金庸、於正、郭敬明都抄襲過

閱讀就像一座避難所,更像是心靈的港灣。我們可以在書籍的世界裡遨遊,可以盡情歌唱,更可以大膽的放飛自我。

每一本書都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也是作家們產生靈感的寶庫。也許前人給予作家的靈感就來自於書中的一句話,一個人物或者一個故事。在文學的世界裡,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原創,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每一個故事都是衍生於別的故事,詩歌也是衍生於別的詩歌。

看書看多了,你會覺得書裡的內容和橋段有些會被刻在腦海,有時這種影響是直接的,如曹禺的《雷雨》、金庸《射鵰英雄傳》中一燈大師的段落,都與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慾望》近似,有些開場白的用語都相像。而有些影響是不明顯的,如金庸《射鵰英雄傳》的主人公郭靖、黃蓉,類似莎士比亞文章中的人物。

再好的作家也避免不了借鑑或者雷同的事件,就連大名鼎鼎的金庸也是不可避免。在《基督山伯爵》中,一個青年人受情敵陷害,被關入監獄,幸好遇到了一個博學的老人,學得一身本事逃了出來。金庸的《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也是同樣類似的情節。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文學,金庸、於正、郭敬明都抄襲過

類似雷同的還有於正,在2014年,瓊瑤舉報於正《宮鎖連城》多處劇情與《梅花烙》雷同,一場借鑑風波終究是在於正的賠款下結束了。

這些雷同借鑑的事例比比皆是,都在向我們揭露了一個問題,作家們的作品裡多多少少都會借鑑別人的經驗或者靈感。

當你閱讀18世紀到21世紀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你會發現莎士比亞無處不在。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在塑造不同的莎士比亞。對於作家們而言,最易引用的那個人,是我們最熟悉的。

對於閱讀一個文學名著,如何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作家們能從熟悉的作品或者作者那裡取經去豐富自己的作品。如果我們不懂這背後的故事,就很難把這個作品理解透徹,那些深層次的內涵,需要去引導著挖掘出來。

對於如何把名著閱讀透,看到其有沒有借鑑或者被哪一個作家影響,這個就得我們去學習,向文學課的老師請教。而最好的請教對象就是《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這本書的作者托馬斯•福斯特。

這位作家是個非常厲害的教授,就職於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他的專長就是教授經典文學和當代文學課程以及創意寫作。而他的文學課也是美國廣受歡迎的文學公開課。

在他的文學課裡,托馬斯•福斯特總是會採用發散思維來教授人們閱讀寫作,比如在他的《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這本書中,他就通過書籍之間的共通性還有發散性,來讓讀者學會理解文學名著。

在他的這本書中我們會發現,現在網絡自媒體文學盛行的時代,只要是作家,想要寫出一本書,就必須脫胎於其他的文學作品。作家要從別的文學作品中借來一些素材,充實自己的故事,使之有血有肉,骨骼豐滿。

一、故事類小說的慣例、規則及其他可研究的東西

生活中大部分讀者閱讀一本小說大多關心的是故事的情節和人物走向。然而真正會閱讀的老師或者作家他們的注意力會放在別的元素上。

他們會帶著問題去反覆閱讀一本書,比如:書中讓他感到悲傷和喜悅的原因是什麼?這本書和我讀過的其他書籍有類似的嗎?這個場景在哪見過?

在作家的筆下,每一次的旅行都不是簡單的旅行,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探險。而探險的真正理由永遠是認識自我。每一個探險故事都有其套路,就比如《指環王》、《星球大戰》這些小說它們都不例外,主人公的真實願望往往與他的所見所聞和初衷背道而馳,南轅北轍,所以閱讀這一類探險故事,就需要通過這些規則去讀懂其背後的用意。

在生活中,吃飯用餐司空見慣,但在作家筆下,用餐都是一堂學問。一頓飯多一個人,少一個人,或者一家人窮的吃不上飯,吃土豆等食物活著,但整個家庭瀰漫著愛的氣息,這都是作者筆下的伏筆或者要表達的一種氛圍和情感。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文學,金庸、於正、郭敬明都抄襲過

在閱讀莎士比亞或者《聖經》、希臘神話這一類作品時,我們會發現,後世很多的作品是脫胎於它們而創作出來的。是這些經典的名著給了新作品源源不斷的靈感。作為讀者我們更希望看到故事裡有新奇的東西,當然也要有我們熟悉的東西。這樣的關聯更容易讓我們理解一本書。

因此當我們讀一本書時,首先要學會提問,找到書中的共通和熟悉點,延伸閱讀。對書中一些特定的情景進行深入解讀,通過我們熟悉的神話故事或者素材去解讀一本書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看懂。

二、分析文學作品中的象徵元素

颳風下雨,打雷閃電等天氣因素是我們看書時常常碰到的,如果去把這些深層意義挖掘出來,你會發現下雨等天氣因素是可以用來設計情節。雨可以帶來生機,也可以代表毀滅。而四季氣候的變化,有的是有固定的套路,比如春天就是希望,但有時候作家會反其道而行之,夏天有可能會代表痛苦和悶熱。每一種現象都是蘊藏某種深意。

小說中常常出現一些地理環境的描寫,比如去沙灘或者去森林,是去城裡還是鄉下都是作家要考慮的問題。所以當我們閱讀每一本書時,都要學會去問“去哪?”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文學,金庸、於正、郭敬明都抄襲過

當我們跟著主人公,經歷地理環境或高或低的起伏變化有助於感受人物的內心變化。比如《活著》這本書中,主人公福貴被帶到外地去,沒辦法回家,這個時候環境一變,他立馬情緒和行為上會有所變化,這就是環境,可以幫我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去了解作者的意圖。

很多文學作品中會出現一些失明的人。當失明人出現時就意外著有很重要的事情發生。比如作者會在書中暗示失明的問題,失明背後往往故事多。

書中作者有時為了突出主題中的畫面感和美感,作者會採用一些病人,為了讓病人的病既有象徵意義又能有畫面感,作者就會讓病人患上心臟病或肺結核這種病,只要有人一生氣就倒下或者不停的咳嗽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這兩種病。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文學,金庸、於正、郭敬明都抄襲過

所以閱讀一本書時,要學會用書中出現的場景、地理環境、四季變換等天氣因素、失明、生病等身體因素去學會找到與之對應的象徵意義,找到每一種場景下蘊含的深意,挖掘出作品中的真正思想。

三、用心體會作品,用作品去分析作品

當我們閱讀書時學會了去在一些司空見慣的事情或者情景中找到細節的地方,挖掘出內涵後,我們還需要去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不要用眼睛去讀,要學會把這本書放到它所處的年代去閱讀我們才能理解當時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

在《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這本書的最後,作者托馬斯•福斯特採用了《花園茶會》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中涉及階級制度,人物的成長過程。作者用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引導讀者發散思維,學會去找故事中真正的用意,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鍛鍊讀者的機會。

這本《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讀完讓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有了啟發,本書是一本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但同樣適用於大人。完整的閱讀這本書,它會給你上一堂教授級的文學課,幫助你更深層次的理解文學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