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第四屆教博會上,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主辦的主題為建設“小而美”鄉村學校的論壇邀請了12個農村小規模學校優秀案例,為到場嘉賓呈現了鄉村學校在課堂教學、師生關係、課程變革、資源整合、整體改善等方面的教育創新嘗試。

鄉村學校的整體改善

以點帶面,探索“美麗標準”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雲南省楚雄州東瓜鎮教育均衡發展示範區工作部主任 李國飛

較之“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同屬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的“美麗小學”項目可能並沒有那麼高的社會知名度,但在項目的聯合發起人李國飛和王珂看來,政府將鄉村全日制公立小學交由公益組織進行委託辦學的實踐和探索,不僅可以帶領當地學校共同邁向教育的優質均衡,還有希望在農村探索出一套辦學標準,影響包括支教學校在內的廣大鄉村學校。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雲南省楚雄州東瓜鎮分眾美麗小學校長 王珂

2016年,美麗小學項目落地雲南楚雄東瓜鎮,並建立教育均衡發展示範區。項目計劃通過6年實踐,以培養“美麗的終身學習者”為目標,在分眾美麗小學的辦學過程中,創造自主、尊重和問題導向的學習場域,給予參與者尊嚴和高期待,不斷加強學習與生活的聯繫,持續反思、迭代,讓更多利益相關方看見農村教育的更多可能。他們基於“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針對教育中的諸多細節進行了反思和改變,例如,在這個三分之二學生住宿的學校,“吃飯是否可以說話”“起床是否一定要把被子疊成豆腐塊”這樣的小事同樣被鄭重地經過師生討論,尊重學生的需求和選擇。

與眾多“打造教育高地”的項目思路不同,示範區工作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分眾美麗小學的成功辦學經驗與模式在示範區內的其他7所完全小學和2所幼兒園進行推廣,提升學區內所有學校的管理水平,推動更大範圍的輻射,以期更廣泛的教育均衡。示範區的經驗推廣包含了學校發展規劃、教師職業規劃、教師培訓等方面,強調學生髮展、學校文化、家校關係和教師發展的全面提升,並對各校的落實情況進行跟進與考核,考核結果佔各完小年度考核的40%。目前,美麗小學的成果正逐步向輻射楚雄市、州進行輻射,進而影響更多的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惠及更多的孩子。

除了自身辦學和示範引領,美麗小學項目還肩負著探索辦學標準的重任,他們正在開發、總結面向村級完小可複製、易上手的教學、管理工具包,並將他們的辦學成果和經驗通過當地教研師訓、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培訓和暑假學院等多種渠道和方式與教育同仁進行分享。

立足社區,探索可推廣的全方位服務學校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甘肅省宕昌縣磑子壩鄉村實驗小學高級顧問 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 趙宏智

多重薰陶理論認為,教育、健康和社會服務,構成了兒童發展的重要基石。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也基於對這一理念的認可,希望通過關注鄉村教育,促進農村發展。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的項目也不再停留於關注農村教學,而看重鄉村兒童發展環境的轉變,支持、改善鄉村兒童的家庭和社區。那目前鄉村兒童生活的環境如何?

磑子壩村,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西部鄉村,它地處甘肅南部山區,海拔2450米,距離縣城70公里,全村兩千餘人,貧困率近50%,青壯年多數外出務工,常年在村的人數不超過一千,多數兒童至少父母有一方外出務工,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通過近年國家的投入和標準化建設,包括道路硬化、幼兒園和醫務室的建立在內的基礎設施逐步得到了改善。五年制的磑子壩小學在村子的中央、被民居包圍,目前擁有8名教師和105名學生。村所在的宕昌縣,類似的村級小學(含教學點)共有156個,佔全縣學校總數的87%,其中109所村小的學生人數為不足100人。

在這所學校諸多的數據中,“學生體質健康率為零”引起了關注。按照2015年出臺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他們身體的運動量都不達標。基於調研,磑子壩鄉村實驗小學制定了學校的發展目標,希望通過實踐,跨越行政、學校教育、參與人群和鄉村發展的邊界,建立適合鄉村語境的、可推廣的全方位服務型學校,探索多方參與的支持兒童自由全面發展的創新模式,並在以每校每年不超過30萬元的投入進行復制,從而推動精準扶貧的有效展開,提高鄉村福祉,促進社會變革。

學校希望通過構建 4C課程標準,關注、提升兒童照顧自己、關愛他人、傾聽、表達、審美、探索未知與未來能力的能力,並在與社區共享空間、共建資源的過程中,實踐生活教育。學校與社區共同構建了4箇中心,兒童福利中心(醫務室、警務室、社工室三室合一)、鄉村發展中心(涉及食品、手工、分享銷售等)、家庭教育中心和鄉村文化中心,並與社區成員一起提供關愛(Caring)、創意(Creative)、迷人(Charming)和鄉土(Countryside)的課程服務。比如,與社區共享的乾淨飲水和大棚種植,除了改變學生的衛生習慣、提升師生鄉村社區的生存技能,也是在為社區提供便利的生活、生產服務。

體制創新,機制優化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浙江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常務學術委員 杭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長 蔣莉

前面兩個案例的實踐主體主要是體制外的公益機構,那麼教育體制內的工作者,可以如何從當下應試教育的困境中,真正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育價值取向,實踐探索與突圍?

基於多年擔任校長、局長的實踐經驗,蔣莉認為,必須通過學校綜合改革,才能達到整體提升,而體制創新、機制優化則是綜合改革的關鍵一環。如果缺乏更為現代、完善的體制機制,許多的教育改革嘗試很有可能隨著人的變化而難以持續。浙江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作為杭州農村小規模學校整體提升綜合改革項目的試點樣本,不僅在空間改造上花了巨大的努力,通過設計,使得校舍更加符合學生髮展和多樣化教學的需要,以建築固化改革成果,還通過體制創新和機制優化使學校的發展更具生機和活力。

體制創新,是踐行國家倡導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而服務型政府在教育領域的建設則需要改變原有自上而下的、管控式的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服務與賦能。2010年教育體制內就有了“管辦評”分離的試點,希望通過委託管理,賦予學校真正的辦學自主權,從而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

委託管理是指通過契約方式,教育管理部門把學校的辦學管理事務委託給具有較強能力的專業機構承擔。委託管理的模式也多種多樣,目前國內較多采用的是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模式,委託城市學校來管理鄉村學校,以城市學校的優質資源帶動相對薄弱的鄉村教育,但是這種模式有兩個弊端:一是在實踐中許多農村學校的學生也納入了被委託的城市學校的招生範圍,嚴重挑戰了“就近入學”的政策;二是城市教育的話語體系,與鄉村的本地生活存在差異,資源的輸送並不能很準確地滿足需求。因此,富文鄉中心小學的試點,採取了將學校交由專業智庫21世紀教育研究院管理的方式。委託期間,教育局下放了

自主設計辦學路徑權、自主安排工作時間權、自主分配辦學資源權,校長在理事會的領導下依照學校章程治理學校、實踐學校的五年發展規劃。學校的經費,通過對往年的經費梳理算出年度總開支,實施總額承包,教育局按照約定進行審計。

富文鄉中心小學通過自下而上的多次研討完成了管理機制的優化,建立了完善的教師聘任、管理、績效考核機制。為了更好地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尤其是人際關係和情緒管控等方面的能力,項目一方面著力將學校教師逐步培養為具有協同教學能力的全科教師,與崇文實驗小學、長江實驗小學合作進行了線上資源的開發和共享,通過跟崗學習培訓提升教師能力,另一方面,在崗位設置和工作任務中規定了教師的工作任務除了每週8-12節課時之外,還需要找孩子談心、分析學生情況並與其他老師共享、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此外,完善學校發展性評價機制,也是學校管理機制優化的重要一環。

每一個先進的理念都必須有實體去承載,在蔣莉看來,學校從“集約化生產”走向“以學生為本”的綜合改革,還離不開學校建築和管理系統的優化。而綜合改革中最難的是人的改造,人的改造又需要我們要懂得人的發展規律,以人的發展規律來實施專業化的設計和服務,從而保證發展。

案例點評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楊東平

三個學校已經呈現出了可圈可點的探索和努力。我覺得分眾美麗小學和磑子壩小學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把營造一個健康的、文明的、有尊嚴的學校環境作為辦學的前提。我們看到目前許多的農村學校、城市學校像養豬場、養雞場一樣把學生圈在裡面一天學十幾個小時,學生沒有尊嚴可言。尊嚴作為現代學校和現代文明的起點,他們不僅認同這個起點,還有很高的追求,就是希望在老師離開之後,這些

成長起來的孩子可以成為美麗鄉村建設者,在成為建設者之前,首先要自己是一個文明的人、禮貌的人、健康的人。而這種關懷是我們公立學校的實踐當中很少出現的。

第二個主題是關於體制變革。其實分眾美麗小學也是一個採取委託管理的學校,是楚雄政府委託“美麗中國”所在的基金會進行管理的。國內採取委託管理的試點還有一些,但可能委託的責任、權利、邊界各不相同,比如縣裡的各種檢查不能隨意進入富文鄉中心小學,但王珂校長就說他們現在沒辦法,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檢查,天天要填表。所以一開始就確定哪些是學校自主辦學的權利,十分重要。剛才蔣莉老師講的很好,辦學模式的探索,我們比較多的是集中在課程的方面,但是體制機制其實是更為基本、關鍵的

這些學校都毫無例外的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兒童為本的這個概念。這個概念說起來很容易,要真正的貫徹落實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你天天上課,把音體美全部停掉,這很容易做到,沒有什麼成本,很多農村學都是這樣,但是這樣子就是培養一些所謂“考試機器”,而這種培養在農村學校,使大多數人喪失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使很多人過早地離開了學校。

那麼這裡面就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什麼是有益於農村學生所需要的教育、課程內容?只有跟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繫的這些東西,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容易接受的,也是會對他產生影響和改變的。即便是那些學科化的課程知識,我們也要儘量使它通過鄉土化的變革,使它更為貼近農村孩子的現實,因為我們現在的教材完全是為城市兒童準備的,基本上是不切合農村需要的。

所以“美麗小學”提倡的“學習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就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理念,就是要打破學校和社會的隔離,打破書本和經驗知識的隔離,使教育和生活打成一片。這就是我們農村學校教育改革,甚至城市教育的改革,最終必定要走的一段路,而不是現在搞這種學科中心、考試至上這種教育。順便說一句,在我們今天中國的學校,包括農村學校,很少有健康和衛生的教育,你看陶行知當時他開的生活教育的藥方裡面,他說每個學生要熟練的知道10種常用藥品的使用,那麼我們今天的學生有這個要求嗎?所以什麼叫“生活教育”,什麼叫貼近兒童的、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我們還需要做很多的探索和努力。

小班化教學的創新實踐

困境兒童行動研究,促教育共識

許多學校的班級角落裡,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孩子的桌椅猶如被隔離的孤島。兩年前,在河南省蘭考縣谷營鎮程莊小學也有這樣的角落,當時老師們並不排斥,反而理解支持,認為這樣的隔離是為了更多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學校作為“小而美”種子學校,在培育的過程中,這樣的教育方式被提出質疑和討論,老師們也開始反思自身的教育行為,關注需要幫助的困境兒童。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河南省蘭考縣谷營鎮程莊小學教師 秦盼盼

學校的齊拓宇和秦盼盼老師一開始並不知道從何做起,她們討論決定從兩個特殊的孩子入手,來進行困境兒童探究的嘗試。她們先對兩個孩子進行了學業水平的測試,瞭解他們真實的學習水平和能力並通過多次與家長、社區溝通,更為深入地瞭解他們困境的成因,並針對性地制定了二人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隨著老師慢慢走近他們,他們開始主動地去和老師分享自己喜歡的事情,老師也發現這些孩子是那樣的可愛。在老師的影響下,同班同學也開始主動與他們玩耍、分享,並在課後幫他們出題、批改。全校其他老師也發現了這兩個孩子的變化,開始幫助自己班級裡的這些困境兒童。學校多次召開困境生研討會,最終達成了面對全體學生的六條“教師共識”。教師們全部行動起來,不歧視、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對他們進行持續的關愛,讓他們也發現自己的優勢,可以快樂、自信的在這裡生活。老師們還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向家長分享困境行動研究的案例,讓他們更好的瞭解兒童,關注他們的成長,加入家校共育的行列。

現在學校的師生關係越來越緊密、和諧,課堂上老師耐心的指導困境學生的學習,學生還在社團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大膽自信的去學習、去生活、來表現自己。

圓桌教學,師生平等的課堂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北京市房山區蒲窪鄉中心小學教師 蘆天虹

北京市房山區蒲窪中心小學根據農村小規模學校班級學生人數少的實際情況,借鑑哈尼克斯圓桌教學法,進行本校的圓桌教學實踐探索,為的是形成平等、親密的關係,促進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增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為了教得精準,學校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前期進行了兩年的圓桌教學研究,二是本學期可視化學習單的研究與使用,實現由學習形式向學習關係和學習方法的深度變革。圓桌教學特別適合小校小班,可以在不同的場合,室內室外,沒有座次、前後左右,可以走動,學習關係更為平等親密,交流更為充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情緒可以得到自然釋放,學生自主選擇權增大,能夠動手動口機會增多,思維活動時空更大,學生個性得到外顯。

學校通過實施圓桌教學,有了以下幾點顯著的效果,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們以前不敢說、聲音小等現象不見了,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都變得更加洪亮了。教師也實現了從課堂進行了角色的轉變,轉為課堂的服務者,在和學生平等對話的交流當中,教師的聲音和姿態也都降了下來。

互聯網串起的“陽光課堂”聯盟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學區校長 邵錦堂

在西部鄉村,學生人數只有個位數的學校依舊有很多,那裡的學生家境貧寒,上學路途遙遠,教育資源十分匱乏。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學區,就有許多農村小規模學校,面臨難以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的困境。

2016年10月,第二屆中國農村小規模學校年會上,程莊小學互聯網教學的案例分享給邵錦堂校長帶來了靈感和啟發。他回到學校後,便發佈倡議書、招募志願者,開始了自下而上的網絡課程探索。2017年2月,他自己帶頭上課的第一節網絡課上線,同年5月的推進現場會上,學區發佈了《陽光課堂李家堡宣言》。“陽光課堂”作為學區自行組織的互聯網課堂,現在已經由一個學區發展到五個學區的聯盟,由區域內的聯盟向區域外擴展,在定西市六縣一區做了起來。相比採用城市資源的“雙師”課程模式,陽光課堂的課程是由農村學校自下而上聯合教師力量開設的,採用學區化管理制度,實現了課程同實施、資源同享用、聯盟同發展。

經過兩年的發展,學校學生變得更有激情、自信、上進、活潑、禮貌。老師也變得更有活力,學習、思考、行動、寫作是老師們的新特點。學校變得更有生命力,一些社團課程也納入陽光課堂進行頂層設計規劃。它有效解決了小規模學校專業老師不足的問題,是保障農村弱勢群體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新的途徑,是促進教育永恆發展的有力舉措。

邵錦堂校長認為,陽光課堂聯盟最適合於在縣域這個平臺上做聯盟,因為在縣域這個平臺上做聯盟的時候,不存在缺少老師的問題,老師在縣域內調到任何學校都可以進行上課。而對於學校而言,需要保持自主性,針對自身的需要,在聯盟課程平臺選擇合適的課程。

案例解讀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獨立教育研究者 學校創新諮詢顧問 “小而美”種子學校指導專家 李茂

從學校多樣化的角度,農村小規模學校有著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而農村一線老師、校長的聲音應該更多地被聽到,研究者也應儘可能地從教師和校長的角度出發去做研究。因此,在這裡分享的第一個觀點是,高品質的學習是兒童重要的福祉,高品質的學習是每個人重要的福祉。高品質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自主自發性,主體性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讓兒童保持學習的動機,而且知道通過什麼樣的資源和方式不斷學習。

第二,以兒童為中心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上面提到的分眾美麗小學疊被子的討論,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但思維的轉化不是那麼的容易。我們需要為兒童去進行適合他們的設計,思考如何從他們出發,去激發和調動其自身的醫院和主動性。這就需要設計。對於教育而言,一線的教師就是最重要的設計者。設計精神是賦能,是使動,是提供支撐的。我們必須把一線教師的只會真正調動起來,去肯定和支持每一位老師,因為老師他自身有了很好的學習體驗,他才可能為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去設計。

第三,一線的老師和學校有非常好的機會去做研發。因為目前學校的整體水平還太低,太多研發的空間。如果要改變傳統講授式的教學,可以從瞭解其定義開始,對其定義中“長時段、一對多、單向、口頭的知識輸出”的每個部分的修正都是教學法一個方面的拓展,你會看見改變的樂趣和空間,構建一個新的具有多樣性和整體性的課堂架構和模型。

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踐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范家小學教師 楊秀麗

范家小學師生親如一家,他們不僅把教室設計成了家的模樣,還將學習融入生活,讓學校成為安全、溫暖、幸福的家園。

在空間設計上,學校將學生學習、玩耍、閱讀,甚至是上網查找資料都集成在一間教室裡,還大膽地佈置了沙發、茶几、地毯,為學生建造了一個像家一樣的教室,使學生有歸屬感,以班為家。這些設計的背後是學校師生對於“班家文化”的認同,是在日常行為中踐行的尊重、關愛、體貼和信賴的理念

在為學生提供家人般的陪伴的同時,學校還設計了每天固定半小時的早讀環節,老師和學生共同進行閱讀。通過閱讀讓學生們接觸到精彩的世界。學校還設計了一些實踐課程,如做風箏,寫風箏的詩歌;挖野菜,做自然觀察筆記;瞭解家鄉的小甄酒,進行口語交際課,討論酒的利弊。在實踐與探索中,學生們得到了生活教育的滋養。

雖然孩子們的父母不能在他們身邊陪伴,但是楊秀麗老師認為孩子們目前只是遇到了困難,她希望在老師們的努力之下,能夠寄予孩子們家庭的教養,讓他們成為有自信的孩子。

基於鄉土的人文行走課程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雲南省曲靖縣富源鎮大慄小學校長 李雲躍

大慄小學是雲南鄉村的一所小規模學校,雖然學校的教學成績近兩年來一直是名列前茅,但是李雲躍校長認為學生的成績好並不代表其各方面的發展是好的,仍然有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甚至有逃離學校這種現象的發生。通過反思,學校總結其根本原因是課堂缺乏吸引力,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生活是脫節的,因此學生無法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刺激與興奮。

基於這樣的思考,學校結合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線下培訓中的所學,設計了“基於鄉土的人文行走課程”。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它是以學習為目的的一種教學設計,真正的現場的行走只是人文行走課程中的一個環節,它關注的是學生背後的學習。人文行走課程在選題上突出了鄉土,將學生帶到真實的場景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會碰撞產生很多知識,而老師僅僅只是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師生是在一個平等狀態下投入學習、共同成長

李雲躍校長指出人文行走課程最大的問題是對鄉村老師課程的設計,雖然課程專業化的要求很高,設計的時候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學校應該是先嚐試起來,將本鄉本土的教育資源融入到課外活動當中,讓學生們找回學習的快樂。

以學校課程規劃推動課程整合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石龍小學副校長 楊青雲

石龍小學曾經為了追求所謂的特色開設了很多的社團活動,這讓老師非常辛苦。在種子學校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學校提出,以課程規劃推動課程整合,打造不一樣的課程與課堂,從而有效的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同時也讓學生學的更加的快樂。

在課程規劃的過程中,學校追求讓課堂有更多的選擇,讓老師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於是學校構建了三大系列的課程體系,一是基礎課程,二是選修課程及社團活動,三是個性化課程。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首先學校制定了課程規劃與設置方案,通過構建學校的課程地圖,從而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有效的彌補,實現的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校本化。第二是開設校本課程,主要有爺爺奶奶一堂課、社團系統和主題教育家長課堂三個部分。第三是融入有鄉情的教育內容,例如以蜀道文化為主的研學旅行、石頭化課程、種養殖課程等。第四就是實施開放辦學。學校邀請了當地相關部門的幹警為學生開展法制安全等課程,每學期還就有心理諮詢師給學生做心理疏導。

案例解讀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中心主任 “小而美”種子學校指導專家 徐莉

徐莉老師圍繞“一樣”和“不一樣”兩方面對案例進行了解讀:

首先,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的教材和語數課的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面對的問題,如何帶給學生高質量的學習體驗,也是一樣的。其次,面對特殊學生時老師都會充滿壓力感,當他們迫不及待地將自己好的想法付諸實踐時,他們的心情也是一樣的。因此

城鄉會有相當多的共同處境和共同話語。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真實處境的和整體的工作方式還是有很多不同。隨著學生學習的需要,不斷的去調整小規模學校的老師的位置,這不是缺點,而是的特色,甚至是優勢。另外,農村學校的資源相對來說更加珍貴,所以他們總是在想辦法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和價值。當然,城市的資源確實也是有限的,因此這也是二者之間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個機會。

學校面臨的一個挑戰來自特殊生。雖然學校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實質上是一樣的,不再用那些帶有歧視性字眼的詞,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幫助,而且希望這個幫助能夠持續且帶來真實的改變。

徐莉老師也認為有機會去親近這樣一個不一樣的群體,是給每一個教育從業者的財富。雖然學校有相同的處境和不同的狀態,但是可以相互啟發,相互之間去尋求更多的合作與機遇。因此不是關起門來討論小規模學校教育和小規模學校的價值,而是共同探討差異帶來的改變的機會。

資源整合與共同發展

農村小規模學校區域聯盟的探索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河南省濮陽縣微型學校發展聯盟課程開發部部長 東方紅小學校長 段志超

濮陽縣有120萬人口,在校學生近20萬,2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有126所。這些學校教師人數少、教學資源少、社會關注少,學校發展的空間比較狹小。

2015年一些有教育情懷和夢想的人共同成立了濮陽縣微型學校聯盟,2017年底,聯盟成立了5個部,它們根據各自的職能互相協調,使得聯盟能夠快速的發展,河南省濮陽縣城關鎮東方紅小學校長段志超任微型學校發展聯盟課程開發部部長。到2018年暑假,申請報名加入微型學校聯盟的學校越來越多。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聯盟就根據地域以及各自學校的特色,又分成了7個小的區域聯盟。這些小區域聯盟成立之後,在區域聯盟內開展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有鄉土課程開發、有社團活動、有武術操、有科學素養課程,有的是依靠網絡課程來開啟開足自己的本校課程。

區域聯盟活動搞的轟轟烈烈,21世紀教育研究院也帶來了好的課程資源、為聯盟今後的發展給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同時,區域聯盟也受到了上級教育部門領導的關注,給微型學校聯盟單獨設立了優質課評選,增加了國培人數,為老師和校長們打開了學習和交流的大門,聯盟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是要建一所卓越的學校。

整合資源,改變學校,影響區域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河北省邢臺橋東區南陳村小學校長 尹文明

三年前,南陳村小學的條件差生源少,學生老師要喝水都從家裡帶,後來學校通過公益組織解決了飲水問題。隨著公益項目陸續落地,老師看到了學校的希望,家長也比較認可學校的發展,學校開始變得積極陽光。

在公益組織的帶動下,學校周邊社區、開發商、教育局都對學校加大了投入,但是隻有硬件的變化並不夠,因為學校在課程方面還需要改善。於是,2016年尹文明校長通過互聯網將優質的音樂課、美術課鏈接到學校。同時整合學校周邊資源開設網絡素養課,鄉土地理課、鄉土歷史課,太極拳課等校本課程。學校還整合各種資源開設了豐富多彩的社團課,學生可以自主選課。隨著課程的改善,學校開始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讓他們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今年4月份,學校自主搭建了一些個性化的應用。老師對學生成績、參與活動情況、行為表現,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手機電腦掃碼錄入到學校的網絡平臺裡面累計積分激勵學生。

多元評價讓學生更容易得到肯定,變得自信。學生的變化得到教育局領導的重視。去年,學校發起了邢臺市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一些學校看到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可能性,有幾十所學校也行動起來。尹校長帶領老師做眾讀,組織區域內學習共同體的研討課。現在聯盟學校的課堂在變化,出現新的學習模式,教研活動也在變化,老師們有更多的討論和更多的展示。

學生自主發展,師生共同成長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王二保小學校長 李志磊

王二保小學李志磊校長介紹了學校學生祥子的一天。學生週一來到學校後,把教室的座位按照流程進行調整,隨後把校園打掃乾淨,很快進入到了學校升國旗的序列裡面,開始從主持到演講各種活動裡面。學校這些日常的活動,都由學生自主進行。接下來,他們在教室裡面根據網絡課程表上課,打開大屏幕或用平板電腦開始一天的課程。

整個活動孩子們非常的嫻熟,包括閱讀課堂上的閱讀主持,甚至是以做蘑菇為主的項目學習。孩子們從小組的成立、記錄筆記,最後形成很完美的項目學習,他們的表現令人驚豔。近三年學校舉辦了繪風箏、做風箏和賽風箏三個主題活動,學校只設定主題,具體的內容他們自己來解決。大課間活動孩子們能夠在田間研討DV的使用,能根據老師佈置的主題生成七部影片。

學生自主發展,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成長。將近退休的武老師到王二保小學之後變化非常大,從晨讀的帶領到網絡課以及美術課的學習,她都做的非常認真。朱老師也帶著孩子們到田間地頭,進行鄉土課程的教學實踐。不僅如此,學校還連接更多的區域學校一起來做區域小聯盟學校,讓這種好的實踐在更多的學校裡面得以推廣。隨著更多的公益資源引入學校,學校思考實踐的東西更多了。學校的教師也參與更多的培訓,去學習、去寫作、去成長,互相加油、一起成長。建立多樣化的課堂,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讓學校自主成長起來是學校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案例解讀

鄉村小學如何實現“小而美”?老師和專家們這樣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特級教師 “小而美”種子學校指導專家 王雄

王雄老師從自動化、組織化、課程化三個方面做了案例的解讀。

關於自動化,王老師認為無論是農村學校還是城市學校,初中或者小學,學校的命運是由自身決定

。不管哪一個點改變,首先選擇學校最想變的那個方向。李志磊校長那邊是先把網絡課程接進來,段志超校長那邊是把大家團結起來,互相取暖,先組織起來。所以各有各的路,從哪裡開始不重要,首先要開始,首先要行動起來。

關於組織化,王老師認為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校內組織化。李校長、尹校長都有一個校內的團隊,組織化可以讓整個團隊同心同德、求同存異。學校是一個整體,要想讓它變成一個有力量的生命,去影響更多的孩子,校長就必須得硬著頭皮往前走,把周邊這些力量團結起來。第二種類型是規模化。像段校長那樣把很多學校先組織起來,人多力量大,總有積極的,可以在某一個方面彌補我們的不足,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組織化是能夠匯聚力量的。

關於課程化,王老師認為課程就是在創造各種可能性,只要學校能夠做到,就給教師和學生這個可能性。讓他們去形成這樣一個經歷,從而讓他們反思分享,讓他們把在這個過程中的收穫去影響別人,前面的三個學校,它們已經不是自己的學校在發展,而是在影響一批人,形成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