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打你,你愿意吗?

别人打你,你愿意吗?

一天放学,儿子同学跑过来告状:“阿姨,今天皮皮打我了。”我听了花容失色,这还得了,赶忙安抚小姑娘:“阿姨知道了,一会收拾他。”

好不容易儿子皮皮出来了,我按捺住情绪,问他:“你今天是不是动手打你同桌了?”

儿子点点头说:“我同桌可烦了,抢我笔不让我写字。”

我正准备冲口而出:“不管怎样,你打人就不对。”可是转念一想,这句话以前就说过,没用。他都听腻了,也从来不改。我得让他学会换位思考,这样他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下次才不会这样做了。于是,我换了一种说法:“儿子,打人会很疼的,如果别人打你,你愿意吗啊?”

我猜想他会说:不愿意。”

然后,我就说:“对呀,别人被打会疼,就会生气。换作是你,你也不高兴。下次,你就不要动手打人了。”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快速回答道:“愿意!”

谈话进行不下去了。

我有些瞢,这不是我期待的结果啊!

左思右想,都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回想了整个过程,发现从态度到提问都有问题。

1、心里憋着火,表面装作平静,内心波涛汹涌。孩子对妈妈情绪最敏感,早就有所察觉。山雨欲来风满楼,孩子早有戒备。

2、不了解起因经过,粗暴判定,打人就是不对。

3、没有共情,急切想纠正他的行为,引起逆反情绪欲速不达。

4、强迫孩子认错。强扭的瓜不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给出的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

那具体该如何做,才能让他意识到“打人”这种解决方式欠妥,主动纠正调节自己得行为呢?

首先,共情。

主动询问事情的起因经过。

“妈妈听说你在学校和人动手打架了,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同桌抢我的笔,不让我写字。他太烦了,我就打了她一下,她就哭了。”

“同桌抢你的笔啊,的确听着让人挺生气的。如果是我,也会很觉得恼火。”这时不要急着告诉他怎么做,而要站在他这边,为他说话,让他发泄不满的情绪。

其次,换位思考。

等他发泄完情绪,与他一起整理回顾事情的经过。问他:“你觉得他为什么要抢你的笔呢?”

“她故意跟我作对。女生就这样,烦人的很!”

“还有别的原因吗,多想几个。”

“想和我说话,之前她就想和我说话,我没有理她。”

“还有吗?”

“我这支笔是新买的,她想看看。”

“嗯,对她为什么要抢你笔这件事有这么多可能性啊!你当时只是想到了其中一种。”

最后,讨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如果她是想和你说话或是想看看这支新笔,你会怎么做?”

“想和我说话,我就告诉她,上课不能讲话,有什么事下课再说,如果想看看我的笔,就给她看看,这又没有什么大不了。”

后来经过这一番讨论,儿子不好意思地说:“这次我的确有些冲动,下次再发生这种问题,我会先问清楚。”

这番共情➕换位思考➕讨论的方法能很好的疏导孩子的情绪,并且让孩子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增进亲子关系,而且提高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孩子学会正确化解冲突,在冲突中健康成长。

所有的冲突和问题,都是孩子成长的契机。

千万不要错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