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擔心自己被同齡人淘汰?你最該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被AI取代

郝景芳

憑藉《北京摺疊》獲得第 74 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天體物理系碩士,作家,經濟學家,3歲女兒的媽媽,兒童通識教育品牌童行星球創始人。

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2017年財富雜誌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領袖,2016年人物雜誌中國十大人物

你還在擔心自己被同齡人淘汰?你最該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被AI取代

我是一個作家,但是現在在做兒童教育。為什麼?

這與我上一篇獲獎的小說《北京摺疊》有關。

在《北京摺疊》中,我提出了兩個未來將要面臨的挑戰:人工智能技術導致的就業取代、教育的隔離和窮困的代際傳遞。

這兩個挑戰,越來越可能變為現實。

你還在擔心自己被同齡人淘汰?你最該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被AI取代

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

去年白宮發佈的人工智能報告預測,在未來10-20年間,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取代47%現有工作。麥肯錫2016年的報告,對此數字的預測是49%,而且對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大。Siri之父、人工智能專家Winarsky的預測是70%的工作將被取代。

不管哪個數字準確,這都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未來社會將會經歷劇變。

按照目前的技術發展趨勢,與《北京摺疊》的預測相同的是,工廠工人是最容易被取代的職位。而與小說有所不同的是,目前看來,一些體力服務業可能還會有所保留,人工智能最容易取代的是低層次腦力勞動,也就是重複性、標準化的白領工作,例如數據文檔錄入、整理、行政、財務、推銷、客服、收銀員、銀行櫃員、醫生助理、律師助理、秘書……

這些重複性服務業是很多人接受了多年教育之後能找到的理想工作,而這種理想工作不再能提供人生的庇護所,但凡是重複性標準化工作,未來都容易被取代。

這種劇變,我們準備好了嗎?

另一方面,目前教育正日益變得昂貴而小圈子化。好的教育理念、優質教育內容、特殊的教育資源,都以越來越貴的價格推向市場,只要有需求,就有價格新高。學區房拼地產,國際學校拼學費,好的教育成為了身份特權的壁壘。在個別城市,進一個優質幼兒園都需要拼父母實力。

在另一極,有成千上萬的孩子,從小沒有教育的土壤。出生之後父母就可能不在身旁,缺少人的關愛與言語交流,缺少智力的資源與鼓勵的環境。一直到上學之前,都沒有讀過書,大腦發展和心理健康常常滯後於同齡人。他們被教育排斥在外,簡陋的山村,很難有高質量幼兒教育資源和內容。

前幾天我們被Scott教授的文章刷屏,他說幼年是孩子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資源差異帶來腦發展和智力的差異。貧困地區出來的留守兒童,有一些連基本的初中教育都無法完成。而即便中學畢業,做著簡單的入門級工作,他們現在面對的將是人工智能的競爭衝擊。

如果未來人工智能造成大量失業,這些失業人口必然買不起昂貴的教育,他們的孩子就更沒有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會繼續失業,繼續貧窮,繼續無知。

這樣的循環,我們準備好了嗎?

一方面教育越來越隔閡昂貴,另一方面即使是昂貴的教育也沒有對技術的挑戰做出足夠的應對,那我們何去何從?

我們要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我既是一個科幻前瞻者,也是一個社會政策研究者,我自從博士畢業,就一直在基金會做貧困地區兒童發展項目和政策研究,我希望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你還在擔心自己被同齡人淘汰?你最該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被AI取代

同時,我還是一個媽媽,我想給我的三歲女兒準備好面對未來的教育。

所有這些前瞻性預測讓我感覺憂患,這些因素加起來,讓我決定採取行動。

未來已至,我提出的問題,要自己應對挑戰。

我們想要的理想教育到底是什麼樣

未來所需要的,是教育創新、教育共享。我找到有共同志願的人,想創造出面向未來的優質教育內容,再把這樣的教育內容分享給更多的孩子。

我們希望,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被時代淘汰。

· 什麼是面向未來的優質教育?

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要懂愛、懂世界、懂創造。

生活在未來的孩子,想要有未來時代的競爭力,需要有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在我今年將出版的新書《人之彼岸》中,我對此做了分析。

人工智能與人類最大的差距,就在於不懂情感,缺乏對世界的常識和創造力。

人工智能運算很快,但是它們沒有主觀感受,缺少人類的情緒情感,也無法理解人類的情緒情感。它們可以模擬交流,但是永遠做不到人類真正的情感交流。

人類具有綜合能力,而人工智能只是狹窄領域的工具。人工智能只能在特定的知識範圍中應用,無法跨越知識的邊界,就像是埋頭在自己方欄裡吃草的馬,無法看到全部的賽道。

人類有世界的全景認知,人工智能只認識世界的碎片。人工智能具有超強的學習既往經驗的能力和模仿能力,但缺乏真正的創新能力。它們可以學到數萬本暢銷小說的常規套路來寫作,但是它們沒有出於自己內心情感和想象力的寫作。

你還在擔心自己被同齡人淘汰?你最該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被AI取代

情感溝通、綜合看世界的能力、發自內心的創造,才是人超越於人工智能的獨特優勢,也是我們教育體系的重要目標。

我們如何做呢?

我們希望從學齡前教育開始,逐漸向學齡教育過渡。

2歲到7歲是孩子大腦突觸發展的高峰期,也是皮亞傑區分的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認知發展對孩子形成符號和抽象認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這個階段讓大腦做好準備,才能在小學階段進入抽象學習。

我們希望給父母和其他看護者,一套得心應手的陪伴素材,讓陪伴更快樂更豐富。

父母和看護者的情感陪伴,是孩子學會情感溝通的課堂。情感交流能力在未來必定是職業的剛需。而父母和看護者有時心裡希望陪伴孩子,但在一起的時候卻找不到方法,我們希望給出好的素材,讓親子之間的交流更頻繁自然。

我們希望進行真正的融合式通識教育,帶孩子全景看世界。

學科分割安排學習內容固然有清晰的好處,但是缺乏對世界的綜合認知。人類的常識系統就是綜合所有學科,建立世界的全景模型,而這正是人類智能的競爭優勢。我們希望帶孩子站到更高的地方,俯瞰世界,對世界有多角度、跨學科的立體認知。

視野不是你記住多少碎片,而是你如何串聯它們。

我們希望給孩子鼓勵性的環境,讓他們把天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轉化為持久的創造力。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的精靈,他們在年幼的時候頭腦中都充滿天馬行空,充滿大膽嘗試,只是成長的過程中,能力的缺失、壓抑與忽視讓很多孩子變得膽怯、保守、僵化。

我們希望拋出創造性任務,給孩子腳手架的支持,讓他們從小感受到探索的樂趣,體驗到嘗試的自信。

你還在擔心自己被同齡人淘汰?你最該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被AI取代

愛、世界、創造力,這是我們對教育的信念,也是我們希望傳遞的內容。

在未來,新的知識、經驗、能力越來越多樣,傳統終身教師很可能無法滿足多門類的需求,如果各個領域的引領者都能將自己的智慧貢獻出來,教育系統本身就成了活水,相互激發,迸發出火花。

我們相信,未來是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時代。

我們會將自己的理想做大,邀請各個領域達人加入我們,再把好的內容推向所有孩子。一所封閉的精英學校從來不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相信,每一箇中國孩子都值得獲得好的教育內容。

思思老師說:

近期我們邀請到了郝景芳老師來到博沃思給我們講一個系列課,關於人工智能、未來教育、孩子能力...家長朋友們,記得關注公眾號哦,後續課程會在公眾號上推出。

郝景芳個人經歷

◆2002年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2013年獲得清華經濟學博士學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2016年8月,在第74屆世界科幻大會上,憑短篇小說《北京摺疊》成為亞洲首位女性“雨果獎”得主

◆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2017年財富雜誌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領袖,2016年人物雜誌中國十大人物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兒童教育公益項目童行計劃發起人,致力於兒童通識教育,3歲半孩子的媽媽

◆曾出版長篇小說《流浪蒼穹》《生於一九八四》,短篇小說集《去遠方》《孤獨深處》,文化散文集《時光裡的歐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