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坦、錢七虎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附最全名單)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他們為啥能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劉永坦:為國築起“海防長城”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人物小傳:劉永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和技術奠基人、引領者,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率領團隊全面自主創新,實現對海新體制探測理論、技術的重大突破,在工程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凝聚了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新的“雷達鐵軍”,培養了兩院院士等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繼續為築起“海防長城”貢獻力量。

如果有一件事情,沒有人做成過,也不知能不能做成,你會不會選擇去做?

37年前,在面臨這樣的抉擇時,有一個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做,並且堅持把它做成了。他,就是我國雷達技術與信號處理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

1981年秋天,45歲的劉永坦心中萌生了一個宏願——開創和發展中國的新體制雷達。

“傳統的雷達雖然有‘千里眼’之稱,但也有很多還‘看’不到的地方。”劉永坦說,“因此,西方几個大國都在致力於研製能夠看得更廣更清的雷達。”

劉永坦所說的這種“超級”雷達就是新體制雷達,它被俄羅斯人稱為“21世紀的雷達”。當今世界的千餘種雷達中,新體制雷達不僅代表著現代雷達的一個發展趨勢,而且對航天、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國防等領域也都有重要作用。

隨著研製工作的不斷推進,劉永坦對新體制雷達的認識也逐漸加深,也越來越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中國必須要發展這樣的新體制雷達!這就是我一定要做的!”劉永坦說。

說幹就幹!回國後,劉永坦立馬開始著手籌備。

可當他提出這個大膽設想時,卻沒有多少人能夠相信和支持。“大家都勸我說雷達領域有很多的事可以幹,為啥偏要幹這個?這樣的研究風險太大、週期太長,很可能把時間和精力都搭進去了卻一事無成。”

的確,這項技術難度太大。對海觀測時,雷達總會面臨到各種各樣的干擾,比如海浪雜波,無線電信號,如何從中提取出微弱的目標信號是世界級難題。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內曾經對這種新體制雷達技術進行過嘗試,但最終未獲成果。國外也還沒有人做成功過。

但是劉永坦仍舊不改初衷,他堅信新體制雷達技術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這項技術對我們國防和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我們如果不去研究掌握,等別的國家發展了,我們再去跟人家,那肯定是要落在別人後面的。”

一場填補國內空白、從零起步的攻堅戰

這注定是一場填補國內空白、從零起步的攻堅戰。

經過團隊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千次實驗、數萬個測試數據的獲取,新體制雷達的主要關鍵技術獲得了突破,從預研項目被正式列為國家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劉永坦團隊在獲得理論突破後,很多人覺得他們完全可以“見好就收”了

但是,劉永坦認為僅僅“紙上談兵”是不夠的,國家真正需要的是有實際意義的實用化新體制雷達。“這些理論成果倘若不能變成真正的應用,那無疑就像是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好看卻不中用,這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於是,他又帶領團隊繼續奮戰。

1989年,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建成。

1990年,完成中國首次對海遠程目標探測試驗。

1991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1年,成功研製出國際領先的新體制對海遠程探測雷達。

2015年,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37年間,在劉永坦和團隊成員們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攻關下,中國的新體制雷達終於從夢想成為現實,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

錢七虎:矢志鑄盾 專業報國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人物小傳:錢七虎,1937年10月出生,江蘇崑山人,防護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60餘載從事防護工程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了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解決了核武器空中、觸地、鑽地爆炸以及新型鑽地彈侵徹爆炸等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完成了我國防護工程領域的時代跨越。

為國家鑄牢“地下鋼鐵長城”

錢七虎的公眾知名度不高,可在防護工程領域,這是一個令人高山仰止的名字。

奮鬥一甲子、報國六十年。高中畢業時,錢七虎放棄直接選派到蘇聯學習的機會,響應國家號召,到新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讀書。畢業後留蘇深造,學成回國,一頭扎進防護工程領域。

上世紀70年代,當人們歡呼慶賀核彈爆炸成功之時,一群身著防護服的科研人員衝進爆炸現場,年輕的錢七虎就在其中。他進行的核彈爆炸防護工程研究,開創了我國核生化防護工程這一嶄新學科。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有矛必有盾。防護工程被譽為一個國家的“地下鋼鐵長城”,如何鑄就堅不可摧的“盾牌”,成為錢七虎畢生鑽研的課題。

上世紀70年代初,錢七虎受命為空軍設計飛機洞庫門。當時,飛機洞庫防護門的相關設計計算均採用手算的方式,計算精度差,效率低。為設計出能抵抗核爆炸衝擊波的機庫大門,他在國內率先引入了有限元計算法,解決了大型防護門變形控制等難題。

當時,有限元計算法剛剛興起,沒人指點,錢七虎自己翻譯整理出了十多萬字的外文資料。為了縮短防護門的啟閉時間,他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使用氣動式升降門方案。面對厚重的大型防護門,起初試驗一次次宣告失敗,他一次次帶領團隊總結經驗,迎難而上。為儘快完成任務,2年多中,他經常就睡在辦公室,終於成功設計出當時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機庫大門。

“矛”與“盾”在對抗中不斷升級。隨著偵察手段的不斷更新、高技術武器與精確制導武器的相繼湧現,防護工程常常“藏不了、抗不住”,應對挑戰,錢七虎帶領團隊開展抗深鑽地武器防護的系統研究,並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深地下防護工程的總體構想。

經過10多年的研究,他和團隊構建了破碎區受限內摩擦模型,研究了地衝擊誘發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運動等規律,為抗鑽地核武器防護工程的設計與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我國戰略工程安全裝上“金鐘罩”。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近年來,錢七虎又提出了核廢物深地下處置、國家能源儲備方案等重大建議,得到了相關管理部門的採納。

防護工程建設離不開理論體系的支撐。80年代,錢七虎在國內首次發表了防護系統工程論文,開創了國防與人防工程軟科學研究領域。90年代以來,他又帶領團隊完成了“防護結構概率設計理論研究”等研究,不僅為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還將我國這一學科推向了國際先進水平。

時時刻刻想著專業對國家建設有什麼用

不單是國防工程,錢七虎把科研應用延伸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珠海機場要擴建,雄踞三灶島南端的炮臺山成為天然障礙。1992年12月28日,珠海三灶島。那一刻,全國人民都在靜靜地關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爆破,爆破的主持者就是錢七虎。

“雖然我很有信心,但也免不了有些忐忑。爆破要求一次性把半座山搬到海里面去,還要確保山外不遠處村莊的房屋不倒塌,這對精度、力度要求極高。”錢七虎說。

挑戰前所未有。此前,炮臺山爆破是沒人敢啃的難題,為此,錢七虎甚至立下了軍令狀。炮臺山爆破被稱為“天下第一爆”,在吹響珠海特區改革發展新號角的同時,也開闢了我國爆破技術新的應用領域。而在這背後,是他7次深入珠海調研,無數個日夜與技術人員反覆討論設計方案。

“關心國家的建設發展,是一名科學家必須具備的情懷和擔當。”錢七虎說。

港珠澳大橋有長約6公里的海底隧道,其中海底沉管對接是工程施工中的難題。錢七虎綜合考慮洋流、浪湧、沉降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議方案,幫助管道順利完成對接。

“錢老師做科研非常敏銳,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專業能在國家建設中起到什麼作用,並能提出前瞻性理念和思想。”錢七虎學生、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陳志龍說。

上世紀90年代,錢七虎預見了未來城市的發展要充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趨勢,並著手開展了相關研究,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諮詢課題,在課題成果的基礎上組織撰寫了我國第一部關於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方面的專著。而今,他先後參與組織編制與主持評審了全國20多個重點設防城市的地下空間規劃,一些理念在中國未來之城——雄安的建設中被採納。

1999年,錢七虎在國內首次提出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的戰略。陳志龍認為,時至今日,那些關於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地下快速路、地下物流等理念依然處於世界前沿。

耄耋之年的錢七虎,早已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了,但卻比以前更忙碌。作為多個國家重大工程的專家組成員,他積極為決策部門出謀獻策。此外,作為顧問,受邀到工程一線指導項目建設。

“錢院士來了,我們做事情心裡就踏實,有譜了。”一些工程師如是說。由於工程項目所在地常常交通不便,有時還要深入地下數百米,考慮到錢七虎的年齡,身邊一些親人和學生勸他有些事可以推一推,他卻總是說,“現場調查是工程建設的基礎,只要時間能安排得開,就一定去”。

“作為一名軍隊的科學家,科技強軍、為國鑄盾,是我的畢生追求,也是我的事業所在、幸福所在。”錢七虎的話擲地有聲。

要全心全意地把青年人培養好

在夫人袁暉看來,錢七虎是一個純粹的人,很少考慮個人得失。“有一次,他到清華大學幫著編寫教材,犯了嚴重的痔瘡,椅子上根本坐不住,他就趴在床上趕寫。後來,疼得實在太厲害了,在我的極力勸告下,才勉強去醫院做了手術。”

錢七虎是院士,是軍人,也是一名教師。“他特別愛才,重慶有一位技術能力突出的教師,他非常關注,想起什麼問題,抓起電話一聊就是半個小時,而自己孩子的電話卻記不住。”袁暉說。

錢七虎把名利看得很淡。獲獎排名的時候,錢七虎不讓排他在首位,有的根本不讓排上他的名。他甚至宣佈:所有他參加的項目,他一律署以技術顧問的身份,不當項目組長,所有報獎,他一律不排名。他指導學生完成的文章,學生要署他的名,他規定:凡是署他名的文章必須經他最後審閱;凡非他執筆的,一律不許署他為第一作者。

2009年,擔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的錢七虎,主動放棄自己被提名的機會,力挺年輕學者馮夏庭出任該學會主席。他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世界岩石力學研究中心在中國,馮夏庭年輕有能力,有夢想。”

“防護工程要發展,需要年輕人成長,就要把更好的機會留給年輕人。”錢七虎說。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那些事

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根據最新發布的《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即大家常說的“國家三大獎”。還包括授予外籍科學家或外國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23項(含創新團隊3項),二等獎148項。5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

獎金提高了

此外,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也進行了調整。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由設立之初的500萬/人調整為800萬/人,獎金分配結構調整,全部由獲獎者個人支配,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獎金額度也同步提高50%。同時,按照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的獎章規制,首次設計製作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並優化了國際合作獎獎章和國家科學技術獎獎勵證書。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刘永坦、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附最全名单)

2018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獎人

簡•迪安•米勒(美國)

詹姆斯•弗雷澤•斯托達特(英國/美國)

朱溢眉(美國)

彼得•喬治•布魯爾(美國)

孫立成(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