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一場給3000,每月忙20天,哭喪女血淚滿面,親友喜宴從不請她


360行,行行出狀元。近幾年,職業哭喪女開始熱門,但幹這個行當卻不簡單。“不是什麼人都能哭出孝男孝女的‘心聲’。”小陳說,她從16歲開始在鄉間劇團學唱歌仔戲,10年前才轉行哭靈,“年紀大了,又要照顧家庭,沒辦法整天跟著劇團排練演出”。如今幾乎沒有年輕人做這行,願意做的人也越來越少。經常跟她合作的女伴,都是40多歲的年紀,她們的經歷類似。年輕時在歌仔戲團十幾年的磨鍊,讓她們都有不錯的表演、唱唸功底。

哭靈時,她們中有人需要女扮男裝,按孝男孝女角色身份輪番哭唱,並且通常都會真的哭出眼淚。淚水從眼瞼的濃妝上流下,讓兩行鮮紅的“血淚”妝更加逼真動容,也讓她們的哭靈更具感染力和“技術含量”,這讓她們賺到了比白領還要高的收入。當天,小陳這隻7個人的歌仔戲隊就從逝去者家屬那裡,拿走了3000元。圖為各種音響道具,裝滿了麵包車,小陳的老公是司機,也是搬運雜工。

“起初做這行,老人家覺得忌諱,但時間長了,都理解了。”儘管在安溪縣,像她這樣的哭靈人多達數百人,但很多時候,她們路過熟人家門口,“很多人家都不會請你進門喝茶”。西洋樂隊演奏時,小陳和搭檔們一邊休息一邊也評論同行的演出。


“為生者祈禱,為死者哀悼”,最近半個月,這是小陳哭的第11場喪事了。作為一名職業哭喪拜靈人,她幾乎每個月都有20多天在“哭”。小陳夫婦組織的這支“歌仔戲隊”,取名為“心聲”,來自安溪縣龍涓鄉。“心聲”的主要節目,是演唱歌仔戲“二十四拜”。

在親朋好友家辦喜事時,陳淑瓊也會自覺迴避,要照顧大家的感受,她說“畢竟很多人對我們這行還有偏見”。除非毫不在意又特別邀請的親友喜宴,她才會考慮跟家人一起參加。親戚家的喪事,她也不會參加,也不會哭靈,對此,她解釋“我們哭靈時都是替死者兒女叫爹媽,親戚面前有輩分,哭起來不好稱呼”。

“靠自己勞動掙錢,滿足大眾需求,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光彩。”哭完最後一拜,小陳在路旁一邊卸妝一邊咧嘴笑著問,“從民俗角度來說,我們這個算不算得上也是一種文化?” 圖為她拎著行李包趕往死者祖祠準備下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