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的最高準則之一 “動力的自然性”(下)

接上篇:

所謂最高準則——沒有錯,我說的是這個意思。

人才的最高級別,就是其行為能力與生命生存的所有環境的有秩序的關係的建立的完成。

這所有環境包括:心理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宇宙環境。

而其對應的命題就是: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物質結構、宇宙結構、思維本質。

這是人類最高的科學命題。

人才培養的最高準則之一 “動力的自然性”(下)

其統一性的完成,需要統一智慧的人才的擁有。——今天,我們還沒有這樣的人才出現。

各國都在戰略高度競爭,而教育,是重要的途徑。

96年中國500名教授發起的中國生命科技大學的籌備,就有這個因素。

可是,許多基本問題的難以確切,這個問題還不能實際化。

今天國家對學科交叉的研究,也是這個目的。

人才培養的最大難題是:其對成才的追求的動力機制的科學性。

人才培養的最高準則之一 “動力的自然性”(下)

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成才的追求是為自己的現實意義,這沒有錯,但是,這個心理不能產生更好的人才——更不會產生一流的科學人才。

因為,動力不足。

就好比一個人要娶個漂亮的姑娘,一旦娶到了,他就不再有新的追求了。

道理雖粗,但實質有類似。

我們對最高人才的要求是“動力的無限性的具備”。

這是很難的素質。

這個素質不是思想的問題,而是生命素質的相關量化的精度問題。

可以檢測,毫不含糊。

任何人的成才,不能超越這個客觀性。(當然,這個客觀性有技術可以爭取)。

人才培養的最高準則之一 “動力的自然性”(下)

我將一個人的本質素質與其所對應知識的關係的最科學的建立,作為衡量一個人的“和諧”與否的準則之一。

這說明,素質與知識是有科學關係的,而且,這樣關係的科學性與否將隨著科學能力的提高而被顯示出來。

沒有顯示的時候,並不說明其合理。

我們強調動力的自然性,是因為,我們不能將人才的動力建立在人為性上。

因為,這樣的關係是難以建立的,是一種悖論。

我們自古及今強調人的素質與品德,沒有錯。

雖然那時候還不能像今天這樣精確化,但是,感性認識已經存在了。

伴隨社會的發展,人與社會的關係將更加科學、合理的了。

人為的技巧性做事將漸漸消失。

品德將成為精準的原則被執行。

我們在今天所以強調理性下的感性的提倡,也是這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