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

科學和技術本來是兩個概念。科學是認識世界的成果,是知識、學問;技術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是技能、技藝、技巧。但隨著科學和技術自身的發展,它們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在遠古時代,人們習慣上認為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如石器時代,弓器時代,火器利用,陶藝等)。在第一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中,主要成果是力學理論和蒸汽機技術,它們各自獨立地來源於實踐經驗,相互之間聯繫較少;在第二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中主要成果是電學理論和電氣技術,它們之間已經發生了關係,但時間間隔較長,與實踐經驗的聯繫仍然不少;第三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時,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和科技一體化的強大趨勢,科學和技術的聯繫空前密切,以致可以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稱為“科學技術”或“科技”了。

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

(一)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1)目的和任務不同。科學以認識自然界為目的,它的任務是揭示自然現象的本質與規律,著重回答“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科學成果增加人類的理論知識,提高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技術則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它的任務是要利用自然規律,控制自然,實現自然人工化,並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技術著重回答“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它的成果增加人類的物質財富,提高社會的物質文明程度。

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

(2)研究內容不同。科學研究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它的研究課題一般來自觀測到的事實與原有理論的矛盾,或者科學研究中發現的新問題、產生的新矛盾等。而技術一般都有明確的實用目標,其研究的課題基本上是工程建設和生產中需要解決的各種實際問題,或現有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問題。技術比科學更加聯繫生產實際,更加面向社會。

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

(3)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評價標準不同。科學研究成果一般表現為新規律、新事實的發現,或新理論的提出。科學成果的評價標準是真與假、正確與錯誤。技術成果一般表現為新工具、新設備、新工藝、新方法的發明。技術成果的評價標準是質量的好與壞,效率的高與低,以及發明的實用性、經濟性、安全性、可靠性等。

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

(4)發展過程不同。科學發展的高潮與技術發展的高潮在時間上不盡一致。如16~17世紀發生了近代科學革命,而近代第一次技術革命——蒸汽技術革命發生在18~19世紀。20世紀之初由於物理學危機而發生了現代科學革命(量論學、相對論的創立等)、而現代技術革命(信息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生。追溯人類的技術史,世界範圍內鐵器、青銅器替代石器應是一場大的技術革命,而此時大範圍內卻沒有產生科學革命。由此可見,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並非同步,而是此起彼伏的,既互相聯繫又互相分離。在近現代,科學革命往往是技術革命的先導,技術革命又為新的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

(5)生產力屬性不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現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但是科學是潛在的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不是生產力中獨立的要素,而是滲透在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要素中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換句話說,科學理論要通過技術才能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表現為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高低,表現為生產設備先進程度和效率的高低,表現為勞動對象範圍的大小和質量的高低。因此,技術是直接的生產力。

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

(二)科學和技術的聯繫

(1)根本目標的一致性。雖然科學的根本職能是認識世界,技術的根本職能是改造世界,但對人類來說,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深刻地掌握自然規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因此二者不是互相矛盾,而是互相促進的關係。

(2)科學和技術互為前提。科學是技術發展的理論基礎,它既為技術探索提供理論依據和知識儲備,又為技術應用開闢新的研究領域;而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既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課題,又為科學探索提供必要的手段和物質基礎。

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

(3)科學和技術一體化。在當代,除了個別基礎理論的研究,很少有科學和技術各自獨立活動的領域,更多的是二者的相互滲透、共同發展。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學技術一體化已成為一股不可遏制的洪流,構成了信息時代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很多學科理論與技術渾然一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即是其一。不僅如此,有些學科長期沒有進展,其根本原因是技術上的創新沒能跟上,而新的尖端技術在發明和使用的同時也伴著新的理論說明和解釋。科學與技術的融合是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