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功舉辦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

2018年12月27日上午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DAD4)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王澤生報告廳成功舉辦。研討會分為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及學生報告三個環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朱文一教授以“數字化生存時代下的建築與城市設計”為題作了主旨報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信息中心楊滔,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李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黃蔚欣和龍瀛、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沈堯和葉宇、北京交通大學盛強以及福州大學李苗裔八位作了特邀報告。龍瀛團隊的四名學生做了學生報告。參加本次研討會的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10餘所高校,以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等數十個機構的一百餘人。此次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龍瀛老師主持。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功舉辦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

與會嘉賓合影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朱文一教授以“數字化生存時代下的建築與城市設計”為題做了主旨報告。圍繞數字化生存的主題,朱老師通過對比地圖網址所提供的街景車視角的圖像和人眼視角獲取的圖像,探討了數字化對人類主觀認識世界方式的影響和重塑。相比於過去人們通過實際到達某建築或場所進行空間認知,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使用手機等數字設備去了解實體空間。而人類對於數字設備的使用方式也超出了科幻小說和未來學研究者的預期:頭盔式的外設、連接大腦的電纜、植入皮膚的芯片等設想並未大範圍普及,人們的絕大多數需求都濃縮於一部小巧的手機。數字功能集成的趨勢正越來越明顯——現在地鐵上連使用iPad等平板設備的人都越來越罕見了。數字化同樣衝擊了傳統的設計理論。在沒有無人機、衛星圖可以輕易觀測第五立面(即建築物的屋頂)時,人們反而更重視其設計。在人們擁有“萬能視角”,可以通過三維模型從各角度觀察建築的當下,屋頂的美觀則讓位於暖通設備等功能屬性。此外,數字化也誕生了新的美學元素以及扁平化的審美傾向,比如對於誕生時間不長的二維碼這種純平面化的元素,各個藝術家、商家都開始有意無意嘗試賦予其獨特的形式美學。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功舉辦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

朱文一老師做主旨報告

特邀報告部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黃蔚欣以“特色小鎮規劃設計生成研究”為題,利用參數化工具,通過輸入地形等數據從無到有地進行小鎮生成、演化以及最終的方案優化,並使用Depthmap評估路網、公共建築擺放位置的合理性。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李棟報告題目為“住房政策設計再探討:一種職住關係的視角”。他以倫敦的居住區域為例,介紹通過劃分小區域來制定政策的方法,涉及就業中心識別、通勤特徵等就業中心畫像內容。福州大學建築學院李苗裔以“新一代ICT硬件與時空大數據支持下的規劃設計實踐初探”為題,通過設計支持硬件佈置、獲取數據、認識城市,再提出方案,進行特色小鎮方案生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龍瀛以“新城市科學:從研究到設計到不止於設計”為題,講解數據增強設計及新城市科學的基本概念、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城市及其關於未來的100條思考,並以“從研究到設計-到不止於設計”串接其團隊過去一年工作及今後擬研究工作。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功舉辦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

黃蔚欣、李棟、李苗裔、龍瀛做報告(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沈堯以“精準城市設計:空間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治理工具”為題,以英國城市中心性作為切入點,介紹了通過數據手段對上海房地產分市場的識別,並提及數據之間不吻合反映出的特異性和城市性格。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盛強以“數據化居住區設計課程實驗”為題,從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空間模型和參數測試角度進行研究型設計的嘗試。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信息中心楊滔以“多尺度的城市空間認知與設計”為題,介紹了空間感知的維度——個人、社會、局部和整體。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葉宇以“品質有價:基於街景數據的人本尺度綠化可見度經濟效益測度”為題,構建數字模型對綠視率及其社會經濟效益進行測算,並結合空間句法模型,分析人本尺度綠化可見度對房價的影響。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功舉辦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

沈堯、盛強、楊滔、葉宇做報告(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在交流環節,朱文一教授對特邀報告進行了點評。對於廣泛應用的空間句法,朱老師提及蘇聯的柯斯特利金等級指數理論,與空間句法類似,可以進一步分析研究。關於建築學研究的發展,朱老師表示所有學科都有定性和定量的方面,曾經定量研究在建築學中處於隱形的狀態。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定量分析成為了建築學研究中的顯學。定量和定性的交互增長,將推動學科成熟和向高階段發展。對於研究地域性的問題,朱老師談到此次研討會報告多數是中國的課題,而由於理論與地方存在密切關係,因此中國研究者應提出自己的理論以更好地解釋所研究地區的特點,並呼籲研究者關注中國街道的獨特性。此外朱老師認為研究平臺,如BCL北京城市實驗室等,對新領域的探索非常重要。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功舉辦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

朱文一教授對特邀報告做點評

學生報告部分,來自龍瀛團隊的四名學生(和研究助理)分別交流了2018上海城市設計挑戰賽一等獎作品《永不落幕的展覽》和二等獎作品《自愈城市》、基於多維度新數據的北京五環的城市設計法則實證以及第二屆大數據支持空間規劃與設計競賽工作坊一等獎作品《Smart“O”——海島自然&科技體驗區設計》,共同探討龍瀛團隊2018年數據增強設計理念在研究及設計中的應用。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功舉辦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

陳婧佳、徐婉庭、張恩嘉、張昭希做報告(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在交流環節,來自同濟大學的沈堯老師對學生報告進行了點評,並對城市活力是否能用人群聚集程度表示、第五立面的設計、方案是否可測度、城市設計中公共空間內涵的變化等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了討論。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功舉辦第四屆數據增強設計學術研討會

沈堯老師對學生報告做點評

論壇最後,龍瀛總結會議,他強調了開展數據增強設計方面教學實踐的重要性,並表示大數據時代下廣大城市規劃與設計的研究和實踐更應注重並觀察技術革命對居民生活方式的影響。此後與會嘉賓合影,本次研討會圓滿結束。

“數據增強設計(DAD:Data Augmented Design)”研究與設計方法論由龍瀛和沈堯於2015年共同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整合城市多源數據資源,運用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對城市空間進行更深入的刻畫,輔助城市設計方案的形成,並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監測方案的實施,並進行反饋以修正方案。目前,數據增強設計研究網絡已基本形成並初具規模,數據增強設計研討會已成功舉辦四屆,前三屆分別在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東南大學召開。多年來,龍瀛團隊一直圍繞新城市科學支持下的城市規劃與設計進行探索,不僅為規劃設計提供進一步的理論基礎和科學指導,也結合傳統規劃設計手法,深化、鞏固並發展出一套新數據環境下的規劃設計模式。龍瀛老師將其運用在教學實踐中,開設了《新城市科學》和《大數據與城市規劃》課程,同時聯合線上MOOC公開課,與更多對數據增強設計感興趣的師生共同討論和探索麵向未來的城市規劃與設計方法。據悉,數據增強設計的方法在北京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總體城市設計中得到應用,其思想指導的多次競賽實踐也獲得佳績,如2016上海城市挑戰賽二等獎作品“數聯衡復,優活代謝”,2017年上海城市挑戰賽慢行交通設計獎作品“數聯影動,幸福番禺”,2017義龍未來城市設計國際競賽優秀獎作品“the next form of human settlement”以及2018年“數字福建杯” 智慧海島設計競賽中一等獎作品“Smart‘O’”等均體現了數據增強設計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