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前段時間,孫儷和鄧超結婚紀念日的時候,在微博上大秀恩愛: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讓人想象不到的是,兩個人的結婚紀念日,孩子們也鄭重其事地向父母送上慢慢的祝福。可見,幸福的家庭,儀式感不可或缺。

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需要儀式感,事實上,對孩子的教育也需要這樣的儀式感。

我們常說,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我們期望,用最莊重、最真誠的儀式來喚醒孩子靈魂中最美好的部分。

01

前段時間,有一件“小事兒”刷屏了。

事情是這樣的,成都龍泉音樂廣場上,有兩位小朋友在玩耍時,撿到5毛錢。

他們把錢交給了正在廣場值守的民警。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看到小朋友拾金不昧的行為,警察叔叔為了鼓勵,特地拿出了接警本,認認真真地登記了小朋友的姓名和住址。

本來是很小的一件事,卻引起了網友的紛紛點贊。

警察叔叔用行動鼓勵正能量的做法,給足小朋友做好事兒的儀式感。

很多人說,看似一個簡單的舉動,卻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因為儀式感,會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正面肯定,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這樣的孩子,會在充分肯定之中,明確地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然後更積極的反饋於日後的生活中。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曾提出過一個正強化理論:

當人們某種行為,從他人那裡得到愉快的結果時,這種結果會反過來,成為推進人們重複此種行為的力量。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做了好事,如果周圍的人可以給與讚揚和肯定,那麼他在心裡就會播下積極的種子,這種正面能量會在內心生根發芽。

而那個小小的儀式感,會成為人生最大的鞭策力,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02

為什麼好的教育一定要有儀式感?

在我看來,儀式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記得之前看過何老師主持的一個節目,裡面讓離家的那些學生們,談談生命中最重要的儀式感。

有一個姑娘說,她媽媽要求,每天出門前,都要和家裡人擁抱一下。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她問媽媽,為什麼非要這樣啊,怪難為情的!

媽媽回答說:

“因為要珍惜每次和家人擁抱的機會。要讓彼此知道,我們互相在乎對方。

有個在特定時間的儀式,會讓這個時刻和這個人,在我們的心裡變得更加重要。”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何老師說,你以後會越來越想念這個擁抱。

深以為然。

很多細小動作,經過時間的累積,會長成我們身體裡的一種基因,在全家人的心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共振。

也許是睡前的一次親吻,也許是約定好每次孩子犯錯以後,無論多生氣都要給個抱抱,又或許,是每次臨行前的一頓踐行飯。

那些簡單的細節中,藏著父母對子女的重視,藏著沉甸甸的掛念。

日後每個孤獨彷徨的時刻,每每想到那個習慣,心裡都倍感溫暖。

03

儀式感,能讓人勇敢的走進人生的每個階段。

在英國,小學入學第一天是特別重要的日子。

這一天,學校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身穿校服,立立正正,拿好上學的小書包,認認真真在家門口拍張照片記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每個開學季,社交網絡上都會被這種充滿儀式感的照片刷屏。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這個小小的拍照儀式,是為了告訴孩子。

從這一刻開始,你就不在是幼稚園那個不懂事的小朋友了,你要學會獨立,你要開始人生新的階段。

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小儀式,整齊地穿上校服,鄭重地拿起書包,“咔嚓”一聲之後,孩子的心裡會產生微妙的改變。

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想到這個“長大了”的時刻,孩子會因此變得特別堅強勇敢。

一次18歲生日的成人紀念,能把“責任”二字刻進人的一生。

一次有創意又富深情的畢業典禮,會在時過經年之後讓人久久難忘。

有人說,儀式感就是能讓平凡的日子變得閃閃發光的東西。

在人生漫漫長河之中,我們總需要做點什麼,讓彼此記住,這一天,與眾不同,從這一刻起,我們與己,亦不同。

04

儀式感,能培養孩子的秩序感與敬畏感。

有一所小學,組織學生和家長去聽音樂會。

要求是,每個孩子必須穿正裝,男孩兒最好穿禮服,女孩要穿裙子,一定要精心打扮。

到了會場,老師讓孩子們坐在前一排,家長們坐在後面,很多家長擔心,這些孩子這麼小,有很多特別淘氣,我們家長不在旁邊看著能管住他們嗎,他們能認真聽音樂會嗎?

而結果是,進入唯美莊重的音樂廳,穿著隆重衣服的孩子們,全都變得乖巧起來。

連平時最頑皮的小孩,都因為正式著裝和周圍氛圍的帶動,而變得嚴肅認真起來。

整個音樂會下來,沒有人打鬧吵嚷,狀態都非常好。

因為儀式感,讓孩子們對生活,多了一份尊重與敬畏。

之前看過一個很感動的短視頻。

一名小學生上學遲到,此時操場上已經響起國歌,聽到歌聲,小學生立刻在欄杆外站好敬禮。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與此同時,同樣一位路過的女孩,也默默停下腳步,站在後面莊重敬禮。那一幕讓很多人感動。

那些看似習以為常的儀式,會成為他們日後行為的準則與習慣。

05

真正的富養,是給與子女恰到好處的儀式感。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心錨效應,即人的內心某一心情與某一行為或表情產生鏈接,而產生的條件反射。

通俗的說,就是鏈接一些特殊的事物或現象與某種情緒狀態之間的儀式。

比如,爸爸媽媽常在孩子面前擁抱、親吻、舉辦生日party等,這些儀式符合孩子心中的心錨,讓孩子從中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相親相愛的,他們不知不覺間,就會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就學會了表達愛。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通過這些簡單的儀式,賦予特定時刻更深的精神價值,孩子們也會因此產生參與感,在日後的節日裡,同樣為別人籌劃儀式,為他人制造驚喜。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上多貴的學校,穿多好的衣服,或者買多少東西,去哪裡旅行,而是點滴的愛與重視。

那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很多時候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讓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所謂儀式感,不是矯情的形式,而是告訴孩子,什麼樣是對的是好的,值得被鼓勵。

所謂儀式感,不是簡單的一個擁抱或者一句“愛你”,而是習慣背後深藏的滿滿愛意。

所謂儀式感,是孩子踏入新的征程的最好紀念,是敬畏,是秩序,是人生漫漫長和的重要印記。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是儀式感,為每個普通的日子,標定了背後的精神內涵。

家庭的和諧與溫馨,是雙向的,互動的、平等的,不是父母嘴上能求來的。

同樣,教育的儀式感不是裝出來的,是你用心了、你莊重了、你內心溫暖了,才會 讓你的孩子在儀式感中,具備了愛與被愛的能力。

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在庸常的日子就能擁有詩和遠方。

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家庭由內而外地散發著愛和慈悲,才能家和萬事興。

只有如此,我們的孩子,內心才能開出美好的花,才能真正舒展、妥帖、優雅地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