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仁慈、開明的一代賢君,卻被人們視作“窩囊廢”的代名詞


有很多的成語、俗語、歇後語來形容蜀後主“劉阿斗”,比如“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胸無大志”等等。這些形容詞都是貶義詞,劉禪也幾乎成了“窩囊廢”的代名詞。其實這些定論對劉禪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劉禪確實是比不上秦皇漢武的雄才大略,但他也稱得上是仁慈、開明的賢君。

劉禪前半生是在戰亂之中度過的,在常年的東躲西藏的經歷中,他看到了戰爭的悲慘和世界的殘酷,所以劉禪是比較仁慈的。他經常說:“朕聞天地之道,福仁而禍淫;善積者昌,惡積者喪,古今常數也。是以湯武修德而王,桀紂極暴而亡。”劉禪一生除了犯過重用宦官黃皓的錯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惡劣的事蹟了。而且他重用黃皓所造成的後果,也沒有《三國演義》所說的那麼嚴重。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中國的歷史上,真正的君臣和諧的局面是非常少見的。歷朝歷代很多的君王都是專制殘暴、疑神疑鬼的性格。臣子們在君王面前的情況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落得悽慘的下場。而劉禪卻不是這樣的,他與諸葛亮等大臣的關係一向很和諧。就算諸葛亮獨攬大權他也絲毫沒有猜疑之心。


可能有人會說劉禪讓諸葛亮等大臣獨攬政權就是他無能的表現。其實,劉禪並不無能,在某些大局觀方面他還稍強於諸葛亮等人。當年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卻頭腦清醒,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不聽勸告,待其死後,劉禪立馬停止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為防止權臣權力過大,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兼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權力交互,相互牽制。蔣琬死後,劉禪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劉禪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事情果斷,有人情味。在待人接物方面,胸襟比其父劉備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能又有人說,劉禪不戰而降,將江山拱手相讓,是非常軟弱的行為。那你說劉禪面對強大的,不可戰勝的且已經兵臨城下的魏兵又能怎麼辦呢?難道學習以前眾多帝王為一己私利而鼓動老百姓賣命,實則是為了自己的江山,而讓整個城中血流漂櫓?這樣的“人主”中國歷史上是真的不多啊!王隱後來也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做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


人們之所以蔑視劉禪,主要還是文化觀念等因素在作怪。劉禪的謀略是從長計議的,不考慮一時的得失,與同計較一時一事的面子政治思維背道而馳,必然觸犯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上層觀念。在為難關頭,劉禪當斷則斷,不為一己私利,不做面子工程,不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這樣的劉禪,不失為仁德,明智的君主。

魯迅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悼客;見勝兆紛紛聚集,見敗者紛紛逃亡。”抬舉強人、蹂躪弱者,對失敗者踏上一腳,彷彿是我們民族的性格。把娼婦說成英雄,把英雄變成娼婦,又何其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