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于敏,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

這個名字是極其陌生的

他的故事也甚少

在教科書、媒體上出現!

如果不是獲得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他是為中國設計氫彈的人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1926年,于敏生於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麼。進入北大理學院後,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後,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1984年于敏與鄧榢先(左)在核試驗基地。 資料圖片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為了儘快研製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百日會戰”令人難以忘懷。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1992年11月在中物院發展戰略研究研討會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于敏)。資料圖片

在他的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用了2年8個月。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中國第一顆氫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發言。新華社發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保持著謙遜。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於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攝)。新華社發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說。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1967年6月17日

一架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

投下了一個降落傘

氫彈試驗正式開始

伴隨著雷鳴般的響聲

大漠上空同時升起兩個太陽

蘑菇雲隨之拔地而起

我國第一顆氫彈

空投爆炸試驗成功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衝擊波把距爆心投影點

近三公里、重約五十四噸的火車

吹出十八米

近四公里處的半地下倉庫被揭去半截

十四公里處的磚房被吹散……”

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佈了

《新聞公報》莊嚴宣告:

“今天,中國的第一顆氫彈

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

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

于敏,從意氣風發到白髮蒼蒼

一個絕密30年的名字

一個鑄核衛盾一甲子的傳奇

一輩子心甘情願為國家

為人民保駕護航的民族脊樑!

網友:致敬!接下來的路我們接替你!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願將一生獻宏謀!”

于敏,兌現了他對祖國的諾言!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今天,讓我們一起感謝于敏

感謝這位眼睛裡

永遠含著笑的老人!

於老,一路走好!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沉痛送別!“中國氫彈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