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丨青澀的耕耘、迷茫中宣洩、頓悟後傾訴——致我二十年的學術論文路

品读丨青涩的耕耘、迷茫中宣泄、顿悟后倾诉——致我二十年的学术论文路

(一)青澀的耕耘

大學畢業後帶著對法律的信仰、對事業的追求,朝氣蓬勃的來到北安法院。領導、同事交給的任何一項工作都認為是給自己莫大的信任,傾盡全力的去完成,不能有一絲絲的紕漏,怕辜負了大家的栽培。參加工作的第二年鑑於工作的積極熱情和幾個豆腐塊大的文章見諸報端,領導把一頁撰寫學術論文的通知交給了我,已經不記得是第幾屆學術論文研討會了,但至今記得接過那張紙時手心的溫度。

那時候沒有參考的書籍、沒有如今發達的信息技術,但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兩個月內翻閱了研究室一年的報紙、文件,摘錄、粘貼的記錄本就有四冊,稿件寫了改、改滿了再抄寫,抄寫後再改......,循環往復了兩本續頁紙。那篇《淺談農村法庭審判流程管理》的文章無緣最高院的學術研討會,僅在省高院的學術研討會獲獎,但這兩個月集訓式的學習、調研、積累卻打通了我職業生涯的任督二脈,樹立了我作為法律人獨特的三觀。

參加工作二十年了,每每帶一個新人時我都會將這段學術論文經歷講給他們,告訴他們一篇文章的撰寫不在結果、而在過程,這個過程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會是對自己的全面認識過程,會是自己人生開篇時中心思想的確立,她凝聚的精神會融入你的血脈、影響你事業的每一步。

(二)迷茫中宣洩

結婚、生子、司法考試......,一路艱辛中我從未錯過任何一屆學術論文的撰寫。這其中有過抱怨,為什麼忙成這樣也不放過我,有過懈怠,馬上到交稿期限了應付了事,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通過她來總結我一年的工作、梳理我一年的收穫。可我從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如此需要她、如此渴望她......,更因她而覺醒、因她而蛻變、因她而涅槃重生......

2005年我通過司法考試如願走上了審判臺,以對事業的追求、公正的執著在民事審判一線工作了八年,每年一百餘起案件激發著我的鬥志與潛能,連續被省高院評為辦案標兵、被中院評為辦案能手、立功受獎,庭審被最高院評為優秀庭審......工作的辛勞沒有壓倒我,但與生俱來的倔強和寧折不彎卻給了致命的一擊。

2013年我心力交瘁的離開了審判崗位,一篇《感悟忠誠》的演講稿道盡了我的無盡感傷。2015年我哭著離開了法院,到信訪局負責信訪接待。每天透著煙霧看著信訪大廳摩肩擦踵的人群,我的目光也和他們一樣迷惘、無助起來,法官,是我懵懂童年的理想,是父母傾盡全力的期待,是我寒窗苦讀的動力,是我抱著兒子幾進考場才邁過的門檻......我為之奮鬥了十幾年,就這樣放棄了嗎?為什麼放棄了呢?理由是否能說服自己......

在對自己的一次次拷問中,曾經的審判人員和如今的信訪接待人這個尷尬的身份關係在不斷地壓迫者我脆弱的神經,就在幾近崩潰時我迎來了第二十八屆學術討論會徵文的通知。那時我已無暇去理論是否有權利拒絕院裡的安排,而是如抓住救命稻草般擁抱這次機會,三天內我一氣呵成撰寫了全文9418字的《基層法院職責亂象阻止了司法改革前進的步伐》一文。三天裡我幾度凝噎、幾度心潮澎湃、幾度拍案而起......時而是我這個個體的切身感受、時而是我們這個群體的無盡期待,第三日收筆時如血殘陽下一舒胸臆的快意盪滌了我淤積在心頭三年的屈辱、不甘,疏解了我的迷茫、困惑和無助。此時的我已經不再專注於她是否獲獎,而只是將她作為我們基層法官對司法改革走向鼓與呼的出口。就如看著我跌倒爬起、滿身傷痕的姐姐說的“這篇文章我一口氣看了幾遍,就是痛快......

常想起寓言中那口傾述煩惱、喜悅、收穫的井,二十八屆學術討論會就是我的這口井,她適時的出現在我的生命中,收納了我的所有不甘、困惑與迷茫,在這一眼清泉的凝視下,我的靈魂有了從沒有的寧靜、坦然,這一刻我完成了我的蛻變,我涅槃重生了。

(三)頓悟後傾訴

2016年法官員額制改革中,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從容的再次走上審判臺,這一刻我的靈魂充滿陽光、我的目光透著果敢、我的腳步踏出堅定,涅槃重生後的法律人沐浴著司法改革的春風,有了無欲則剛的底氣。

凡事按規矩來、每個案件都按法律定,我的人生變得純淨了,我不再在意別人的目光,透過每一個現象去看本質,直言不諱的去面對領導、同事和當事人,大膽的把案件的每一個環節包括自己的心證過程公示給包括當事人的每一個人,十幾年的審判生涯我終於真切的感受到了我是一名法官,我敢於、我能夠只忠於事實和法律。

摒棄了周圍的喧囂與嘈雜,我的目光時刻關注著司法改革邁出的每一個步伐,用靈魂感知著法治社會的脈動。工作之餘將十幾年來審理的上訴、發回、改判乃至上訪的案件梳理出來,深入進行分析,得出進行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結論,並以自己審理的案件為模板試探性的將四步歸納法應用於民事庭審之中,通過一年的調研,第三十屆學術討論會我報送了《試議以四步歸納法為重點的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一文。

這篇文章凝聚了我對十幾年審判之路所走的彎路的深入剖析,包含著我對司法改革下民事審判如何完善的深入思考,承載著我對法治社會建設的美好期待。再次走上審判臺後對名利帶著淡薄與疏離甚至抗拒的我卻非常期待這篇文章能夠獲獎,這份期待與榮譽無關。而僅僅是一個在基層審判一線的法律人渴望藉助學術討論會這個平臺將自己的思想、經驗乃至情懷傾述出來,尋找知音、渴望共鳴,期待進步。

2018年12月22日,是我走進北安法院二十年的日子,至今猶記得二十年前那一日披著風霜留在北安法院走廊那一串沾滿泥水的腳印。20年前我的目光是那樣的純淨,第一次撰寫學術討論會論文讓我的目光充滿了嚮往。十幾年的摸爬滾打,我的目光中滿是滄桑和迷茫,28屆學術討論會論文的撰寫盪滌了我的靈魂,為我的目光中注入了堅定。一年的沉澱與積累我的目光變得異常的沉靜,30屆學術討論會論文的撰寫在我沉靜的目光中注入了責任、使命與擔當。

二十年風雨兼程,感謝有你給我前進的動力、宣洩的出口,傾述的對象。謝謝你,學術討論會----凝視我的那眼清泉。

作者:黑龍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