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地安门、恢复晨钟暮鼓……政协委员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北京老城现状如何?

如何恢复与保护?

紫禁城、地安门、永定门……

都有哪些发展潜力和方向?

1月16日,我们专访了

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张庆

听他聊聊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调研报告

复建地安门、恢复晨钟暮鼓……政协委员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北京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张庆

干货往下看↓

核心格局:一轴四重城廓

张庆委员介绍,从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关注老城保护,先后经过多次专家调研论证后一致认为,老城最核心、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1+4的格局,即一条中轴线居中压轴,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层层拱卫和延展。

北京老城建筑群真实地记录北京发展的历史,是历经元、明、清三朝规划、建设和完善形成的,集历代之大成,集中丰富地蕴含了历史文化,完美实现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理想,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的经典和顶峰之作。所以,加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是天大的事业,是历史性行动。

当前,保护中轴线已经制定了行动计划,到2035年前集中力量推动中轴线申遗,是老城保护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老城四重城廓的保护涉及范围较大、目标较多,情况十分复杂,而老城又是中轴线赖以存在的基础,应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制定四重城廓保护规划,把保护中轴线和带动四重城廓保护结合起来,形成老城整体保护的大格局。

紫禁城东西历史原貌待恢复

张庆委员介绍,在调研的初期,有人认为既然内外城墙不复存在,就没有调研保护的价值。但随着调研的深入,越来越感到四重城廓保护的重要。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也让北京老城历史原貌也逐渐显露出来。

目前,北京内城九门及城墙,现在仅存内城正门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东南角楼至崇文门的一段城墙。外城除永定门城楼、东南角楼已复建,其他城门及城墙绝大部分已不存在。

张庆介绍,紫禁城是北京老城四重城廓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保护最完整的部分,但其东西两侧因各种原因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

西华门两侧是五栋 “屏风楼(或影壁楼)”,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建筑等,体量过大、高度超高,无论近观远眺,“屏风楼”都严重破坏了紫禁城的内外环境和历史景观原貌,损害了紫禁城建筑群的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且屏风楼建造时,拆除了西华门两侧城墙的马道,对文物建筑造成了破坏。

目前,位于紫禁城西侧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建工程已经启动,新馆计划于2019年8月底主体封顶并进行内外装修及设备安装,2020年3月前交付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会迁出紫禁城,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拆除“屏风楼”,复建西华门两侧马道,恢复紫禁城西华门历史景观原貌。

东华门外筒子河东岸随着疏整促,虽背街小巷治理已干净整洁,但各类设施混杂,破坏了紫禁城的历史环境。张庆委员建议,结合疏整促工作,拆除紫禁城筒子河东岸杂乱的违章建筑,改善故宫东侧景观环境,增加绿化空间和公共开放空间,恢复筒子河两岸步道和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

同时,张庆委员建议,对皇城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腾退占压建筑物。以皇家宫殿、衙署、坛庙建筑群、皇家园林为主体,以满足皇家工作、生活、娱乐之需为主要功能的皇城墙虽历史文化价值极高,但损毁严重,仅存南面城墙,东面有少部分城墙实现了保护性复建,部分遗址进行了挖掘、保护和展示。西面、北面城墙已完全不存,仅在皇城墙的西南角,现灵境胡同附近标识了城墙位置。

在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南北两侧恢复皇城城墙,恢复东安门遗址的历史环境与空间位置。进一步扩大东皇城墙遗址展示范围,逐渐实现东皇城墙结合公园绿地形成连线整体保护格局,表达绿树红墙的皇城风韵。

复建地安门、恢复晨钟暮鼓……政协委员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站在东安里门前拍摄东华门。图自: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复建地安门、恢复晨钟暮鼓……政协委员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1901年东安门以北的皇城墙外侧。图自: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近期可采用标识展示的方式,标明西皇城墙及西安门的布局形式和空间位置分布,传达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增强人们保护皇城墙的意识。

依据相关法规,创造条件腾退相关单位、拆除占压在西皇城墙原址上的建筑物,开展皇城墙考古工作,有条件时恢复部分城墙考古遗址展示,并恢复部分城墙,增加绿色公共空间,形成与东皇城墙对应的皇城墙保护与展示模式。

建议论证是否复建地安门

张庆委员还建议启动复建地安门的论证。地安门是北京老城重要的历史地标建筑,既是皇城的北门,也是北京中轴线北段的标志性节点之一。地安门的缺失,既影响了老城四重城廓城市格局的完整性,也影响了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

张庆委员介绍,由于交通的压力给地安门的恢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今天单纯以交通的原因反对地安门的复建,理由并不充分。因为交通模式在技术上有多种选择,而历史文化遗产是唯一的,前门步行街的成功改造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证。

历史上地安门为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的单层建筑,建筑体量不大,原址在平安大街与地安门大街交叉口处,与已经复建的地安门雁翅楼形成整体景观。从保护的角度,原址复建是好的选择,只要适当采取交通分流措施,统筹谋划,科学规划,就有可能解决地安门复建的难题。

复建内城西南角楼

开辟北京城墙博物馆

城门、城楼、箭楼、角楼是城墙的标志性节点建筑,明清北京内城的城楼城门充分展现了这些标志性节点的巍峨气势。通过科学复建缺失的城门、城楼、角楼及城墙,可以有效勾勒出北京老城的城市轮廓,彰显出北京老城的空间格局,形成老城的城市门户节点,唤起北京市民的历史记忆和增强城市自豪感。

据此,张庆委员建议原址复建内城西南角楼这一重要标志性节点建筑,使内城南面城墙意象,通过东南角楼及其城墙段、正阳门城楼箭楼和西南角楼连成一线,完整展现内城南面城墙的历史轮廓,加强进入北京内城的城市意象。

西南角楼原址位置在规划中已予预留,没有建筑物涉及搬迁问题,复建也与城市交通无矛盾。复建后的内城西南角楼建议开辟为北京城墙博物馆,展示北京城墙的历史变迁和考古成果。

永定门有潜力复建完整城门

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城楼,部分再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节点,标示了北京外城南面的城市界面。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南面有空间继续复建永定门的瓮城、箭楼。

目前北京现存城门中还没有一座完整包括城楼、瓮城、箭楼的城门,而永定门最有条件承担这一历史任务,填补这一历史空白,这对正确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以及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外城城墙四隅还设有角楼,标示了外城的四至范围。复建后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形成与内城东南角楼联系的历史文化景观,并更作为公共图书馆,成为充满京味的文化景观。

从北京老城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来看,参照外城东南角楼的复原做法,复建外城西南角楼势在必行,其用途也应定位为公共文化设施。

在南二环护城河内侧有条件复建外城西南角楼,与外城东南角楼遥相呼应,再加上完整复建的永定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形成外城南面较完整的城墙节点体系,凸显外城城廓格局。

今年将推动先农坛的搬迁工作

张庆委员介绍,中轴线,四重城廓恢复和保护后,北京老城的基本轮廓就能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天坛医院已经搬迁,口腔医院搬迁工作也已展开。下一步,文史委着力还将推动先农坛的搬迁。

2019年的文史委工作设想是进一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调研,这代表着北京老城的中轴线、四城廓、历史文化街区全貌将整体显现。

北京老城保护是市两会的热点话题,市政协委员们纷纷支招,不仅要关注“城”的保护,还要留住老城的“魂”。

委员苏丹:

建议恢复“晨钟暮鼓”为日常仪式

关于恢复北京钟鼓楼“晨钟暮鼓”日常仪式的提案,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已经连续提了三年。

苏丹说,自元代至明清,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就是北京城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有一套严格规定的报时方法,昔日的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钟鼓声为度。

二十世纪初,钟鼓楼失去了报时功能。

建国后,钟鼓楼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参观,但是“晨钟暮鼓”的声音传统却没有得到恢复,非常可惜。

上世纪30年代,赫达·汉默拍摄的钟楼和鼓楼。赫达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小莫”。她是曾经给袁世凯做过顾问的英国记者莫理循的儿媳。小莫镜头下的北京美丽、大气、安详,照片中的什刹海开满荷花,满眼凉意。图自: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现代,人们虽然不再需要钟鼓声来感知时间,但是钟鼓声依然是营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在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一直保留了作为城市中心的钟楼的报时功能。”苏丹举例说,如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捷克布拉格、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地,每天钟楼的整点报时和相应的仪式都能吸引大量的居民和游客聚集到钟楼前广场,已然成为这些城市的标志。

“2015年,我的一位硕士以《声景设计在历史街区景观改造中的应用——以钟鼓楼片区胡同设计为例》为题,完成了她的毕业论文,其中详细阐述了‘晨钟暮鼓’对鼓楼片区‘声景再造’以唤醒‘老北京城市记忆’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行性。”苏丹说。

因此苏丹建议,恢复北京钟鼓楼“晨钟暮鼓”的仪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在用一种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营造北京中轴线的“声音特质”,用建筑、文字、图像之外的另一种文化元素来唤醒古老地域的情感记忆,提升空间魅力。

记者 | 龙露、张蕾、孙颖

图片 | 阎彤、刘平、程功,综合北晚新视觉、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监制 | 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