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暖冬”有多冷?靠落地熬過2019

AI的“暖冬”有多冷?靠落地熬過2019

“資本寒冬加速了馬太效應以及行業的優勝劣汰,AI領域也不例外。”推想科技CEO陳寬在接受CV智識採訪時說,“不過,AI領域可能是資本寒冬裡比較溫暖的一個區域。”

當然,2019的溫暖,可能也只是相對的。

最近,彭博社消息稱,2018年融資22.2億美元的商湯科技,2019年又將融資20億美元。

看起來很繁榮對不對?但如果不是現實急迫,鉅額的融資並不是創業企業最好的選擇——除了稀釋股份、抬高估值、增加上市難度之外,如果融資沒能高效使用,也會造成效率的浪費。

因此,在這個時候“深挖洞、廣積糧”,要麼是感受到了深冬的寒意,要麼是不差錢的商湯科技認為,在2019年,需要打一場硬仗,而這場硬仗必須要備好充足的彈藥。

資本還願意為AI輸送彈藥,這是AI行業的幸運。但是,如果連商湯科技都在一路狂奔的話,AI的2019年,將充滿了刺激與挑戰。CV智識將在接下來的時間,和AI同行,和大家一起同行。

巨頭通吃時刻來臨

與商湯科技一樣,推想科技也是AI+醫療領域的佼佼者。成立短短3年的推想科技,分別在2018年的3月、12月拿到了兩輪鉅額融資。

陳寬在接受CV智識採訪時也提到,推想科技融資的前後,也基本屬於資本寒冬的深冬狀態,融資過程大概持續了前後4個多月的時間,融資過程確實比以往更長一些,投資人也會看得更細。

當然,陳寬對融資金額還是非常滿意的,融資目的主要也是業務發展不錯,所以融一筆錢繼續擴大業務發展優勢。

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融資規模達到435億美元,中國的規模達到317億美元,佔了全球的四分之三以上。看起來,中國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熱度不減。

然而,仔細深究下來,整個AI的風口期已經過去了。

比如,在2017年C輪融資統計表中,最亮眼的“超大額”融資人工智能已經佔據了大半壁江山:蔚來汽車10億美元,商湯科技4.1億美元+15億元,小鵬汽車22億元,曠視科技4.6億美元,明碼生物科技2.4億美元,七牛雲10億元,寒武紀1億美元,依圖科技3.8億元,雲知聲3億元,碼隆科技2.2億元……

2018年同樣如此,AI各個領域的頭部企業,都拿到了一輪甚至兩輪以上的鉅額融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推想科技、優必選、奧比中光、信析寶、思必馳、寒武紀等等都拿到了鉅額融資,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海高通信被18億高價收購,車音網以16.68億併購,騰訊12.66億戰略投資東華軟件,特斯聯獲得12億刷新AIoT領域單輪融資紀錄的高額融資……

投中信息CVsource的數據清晰地印證了這一點。在2018年整體投融資案例之中,C輪、D輪、戰略投資、上市及上市之後的佔到了整體投融資案例548項的13.3%。

大量看起來增加到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本,實際上被相對集中地投放到了中後期的AI項目中,相同領域的早期項目已經日愈趨冷,乏人問津。

0.6%的殘酷存活率

當然,上述拿到鉅額融資的這些獨角獸們和準獨角獸們已經是被眾多AI創業者各種豔羨的了。

2018年6月底,北京經信委等通過大量調研編制而成的白皮書中,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國AI公司共4040家,而這其中拿過風險投資的僅1237家(含31家上市公司),僅佔總數的30%,且大部分處於A輪階段。北京1070家AI公司中,A輪及以下的公司佔比57%。

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還有正常投融資的規律:從A輪到B輪融資,約有60%的公司會死掉;而從B輪到C輪,又將淘汰近70%,也就是說,從A輪到C輪間,大概存活下來的項目不足12%……

只有不到0.6%的AI企業能躲過一輪又一輪的劫難,活到C輪以後。2019年,也必將會成為諸多AI初創企業的終結之年。

和過往根據概念即可投資不同,當下AI的投資邏輯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們投AI的時候,更看重落地場景的可操作性。”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榆鑌直言不諱地說,“人工智能本質上還是個2B的生意,那麼務必就會比較慢,也勢必需要很紮實地去做業務,所以我們沒有投那種高增長或高爆發型的項目,我們也沒有那種就是創始人個人背景非常華麗的科學家,但我們投的項目基本上都是比較紮實在做業務的。”

線性資本對外發聲則更直接:“AI行業將會迅速褪去光環,成為腦力活和體力活並重的一個行業。原來行業裡常見的明星AI技術公司,一年內融資好多輪,然後以極高的價格迅速招人的現象會大幅度減少。因為AI公司必須要落地,必須要和行業結合,必須要幹很多苦活累活。”

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吳智勇對CV智識表示,2018年豐厚資本已投的人工智能項目偏向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落地,而非通用技術類的項目,尤其是設備端的應用,會注重同時結合IoT設備。

國科嘉和基金執行合夥人陳洪武也提到,“我們對項目的評判本著‘人為先事為重’的原則,一是團隊的商業能力,二是他們所做的事情。我們投資的AI公司都有各自的特點,比如真正提升行業效能的,比如針對傳統行業做出極大改進的。整體來講,創業者對所處行業都有相當大的正面促進作用,這個才是他們能提供價值的所在”。

啟迪之星創投總經理劉博在接受CV智識採訪時表示,“我們專注於早期投資,更看重創業公司技術在業界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產業化的時機對不對,市場是否成熟,團隊是否可以馬上找到切入市場的點,在市場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技術是否可以馬上應用落地,等等。”

畢竟,類似於商湯科技這樣的頭部企業,已經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的融資額。單單計算機視覺的“四小龍”2018年就吸金將近200億元。

只有完成上述問題的迅速迭代,才有可能在2019年隨著資本以及巨頭和頭部公司的不斷押注,被大家反覆考慮和衡量。

如此一來,剛剛達到種子、天使、A輪等初步融資階段的眾多創業公司,必然要儘快考慮技術與落地之間的距離,考量好落地後商業場景的真實與否、規模大小,靠自身核心競爭力快速完成商業閉環,以便在搶奪更多市場份額的同時,獲取到更多的商業價值。

飢餓遊戲永不休

在看起來還算“溫暖”的AI行業,當CV智識向眾多創業者問及融資詳細情景時,幾家剛拿過鉅額融資的獨角獸或準獨角獸,紛紛婉拒、顧左右而言其他。箇中原委,或許不足為外人道。

CV智識獲悉,2018年AI的融資遠比外界看上去的艱難。即便是獨角獸們,也都需要早早地啟動下一輪融資,不斷地拜訪投資人,比較各家機構給出的條件,甚至是過橋貸款和嚴苛的投資條款。

2018年下半年這個趨勢進一步加劇,AI融資在2018年上半年就已經達到了317億美元,與此同時,整個2018年AI市場規模只有300億元人民幣左右(50億美元),考慮到BAT、TMD在其中的比重,AI獨角獸們的市場規模不會超過一半。

這些艱難,也將會在2019年轉換為真真切切的營收壓力。

一方面是後期獨角獸們的營收壓力,另一方面是少得可憐的市場規模,CV智識甚至可以斷言,2019年,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即將開啟。在現成的市場上,一場明爭暗鬥是免不了了的。

這場爭鬥其實早就初露端倪了。以“CV四小龍”為例,雲從科技說2017年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商湯科技2018年就成為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發創新平臺;商湯科技稱自己在智慧城市、智能手機等行業已快速落地,雲從科技就透露安防領域、金融領域收入佔比……

具體到業務上,形勢就更加明顯。商湯的客戶有OPPO、VIVO、奇酷、美圖,但同樣的,這些“不專一”的手機廠商,同樣也採用了曠視科技、圖普科技等技術解決方案。

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曾向媒體透露,這種分區域、分品牌的制衡對手機公司而言,可分攤供應商過於集中的風險;商湯、曠視則會戰戰兢兢,唯恐落後,拼盡全力。

如果整個AI市場規模沒能急速增加,那麼大家必然會在2019年,陷入鏖戰之中。

AI的“暖冬”有多冷?

CVSource相關數據顯示,在2010年到2018年,人工智能記錄在案的投融資案例分別為:2010年24項、2011年42項、2012年36項、2013年71項、2014年197項、2015年413項、2016年464項、2017年508項、2018年555項。

這其中,在2016年之前,人工智能領域每年C輪及以上的融資數據不超過10項,2016年為11項,2017年為21項,到了2018年,就變成了44項,單筆融資的平均值被大大提高,甚至2018年上半年的融資額就已經超過了2017年全年。

AI創業企業仍然能拿到投資,投資總額仍然在增長,但在這一切的背後,一切又越來越艱難,所有的企業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接受CV智識採訪時,吳智勇也提及了業界都很關心的話題:2018年毫無疑問是投資速度很緩慢的一年,大家的節奏都慢。尤其是進入下半年後,項目融資速度普遍減緩、難度加大,項目估值普遍降低。

這其中,進入更後輪次的創業公司,即便是頭部公司,正在不斷地廣積糧、多擴疆,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同時,不斷地鋪陳前進之路。

此外,在資本已經對整體市場有了預期的情況下,AI初創企業的生存總體都會變得更艱難。

所以AI的初創企業必須一開始就想著如何能活下去,只有一開始就有技術優勢、有生存場景,甚至有營收進入,才可能活下去,甚至可能還要通過低估值等方式,來吸引投資人的注意。

兩者之間,在“暖冬”裡,最難過的當屬中游企業。那些夾在中間的,只有等估值調整到位後才會變得對投資人有吸引力。

諸多投資人都認為,在2019年,至少在2019年上半年,整體的情況並不會有所好轉。大家的共識是,2019年或許會更冷,對創業者的考察相對也會更全面更謹慎。

吳智勇提及,豐厚資本判斷2019年尤其是上半年,投資市場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好轉,一是大環境不會迅速的變好,二是最近這半年很多基金的募資都不是很順利,所以2019年整體市場的資金彈藥會比較少,大家出手也依然會持謹慎態度。

“2019年甚至未來幾年,我們判斷經濟增速放慢,產業結構持續調整,我們會加大科技,特別是硬科技、顛覆性技術創新領域的投資。投資有團隊技術有積累、有應用落地場景、市場開拓能力的項目。”重倉人工智能的英諾天使投資基金合夥人周全對CV智識這樣說道。

陳洪武亦表示,2018年的資本寒冬還沒有到谷底,2019年創業者將遭遇更冷的資本環境。但即便如此,在2019年,有好的團隊估值高,國科嘉和也依然會投,並不會因為資本市場的寒冬,就對企業刻意壓低估值,甚至好團隊就應該給好估值。

豐厚資本還會隨之改變自身,吳志勇說,“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投後服務方面,幫助所投項目一起做內部梳理和提升,並提醒他們特別注意降低成本和保證健康的公司現金流。”

當然,也有一些風投機構正在展開逆週期的投資。

黃榆鑌就此對CV智識表示,“經過過去幾年的風口論,基本上標的都會受些影響,平均質量會有所提升。關於2019年,宏觀經濟上看經濟環境比較差,這是共識,但云啟還是會比較穩步漸進。”

“寒冬才是播種的時候,天使投資應該逆週期,提前佈局。”周全說,英諾天使並沒有放慢投資節奏。

劉博認為,在未來的一年節奏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堅守我們的投資策略和步伐節奏,在大浪淘沙中堅守自己。

靠落地熬過2019

在2018年的世界盃中,各路人工智能系統紛紛大顯神通展開對管家的預測,預測的結果也各不相同:有結果稱德國奪冠率最高,為28.6%;有結果稱前三名將是德國隊、巴西隊和阿根廷隊。而來自肯尼亞投資銀行和美國微軟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專家Peste的預測結果卻完全一致,均為巴西。

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冠軍屬於法國。隨後,大多數AI都偃旗息鼓,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過。

如今,大家都身處局中,雖然沒有如願預料到如此的雪上加霜,但仍然要努力地堅持在2019年活下去。

在CV智識採訪的眾多投資機構中,大家也在不斷地提醒道,眾多創業企業要注意自身的發展以及聚焦商業本質。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在多個行業落地,很難講哪個行業會被看好,現在很多傳統行業與AI結合以後,大大提高了效率、準確度和商業效能,這些行業都存在爆發的機會。

“人工智能創業企業還是應該要聚焦商業本質,而不是單純強調AI的能力。隨著技術的發展,AI能力很難有太大的差異,最重要的還是聚焦在行業的應用,解決實質性問題。” 陳洪武就這樣提醒道。

吳智勇在提及接下來2019年豐厚資本的重點投資領域,就直接提到,“人工智能在應用層落地的項目投資,以及AI與IoT的結合(AIoT)在產業2B的技術導向型項目將是豐厚資本重點關注方向之一。”

換句話來說,AI企業就是要踏踏實實把產品技術做出來,並落實到具體的應用場景中去,有比較穩定的造血能力,順利生存下來,後期才會有很多爆發的可能性。

近期,吳恩達援引麥肯錫報告指出,2030年,AI將會為全球人類貢獻13萬億GDP。他說,AI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科技公司。未來,像製造工廠、農業器械廠商、醫療行業,也會開發多很多AI解決方案以助力業務發展。

10年後世界,誰又能說得清楚?最近,王興在飯否發了一段文字,“聽到一個段子:2019可能會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

4000多家AI企業,在這個已經顯得擁擠的熱門賽道中,將如何生存下去?又將如何從規模有限的市場中分一杯羹?2030年太遙遠,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201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