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力的"長征" 歷經三百多個日夜 足跡踏遍10個省區

新華網寧夏頻道10月10日專電(記者陳君清)2014年10月7日,左力抵達寧夏六盤山,他的“長征”行將結束。

79年前的這一天,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登上六盤山,留下“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的傳世名句——近兩萬五千裡(華里)的長征也即將迎來她的最後勝利。

年近半百的左力和當初年輕的紅軍戰士們狀態一樣,豪情滿懷,鬥志昂揚。在寧夏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裡,左力身著一襲髒兮兮的行軍大衣,頭戴一頂鑲有金色五角星的鴨舌帽,紅潤的臉上撇著一撮未經修理的八字鬍,興奮地和遊客及記者分享他一路的趣聞和他所理解的紅軍長征。

這是左力“長征”的第362天。這一刻,他彷彿已經不是這段歷史的訴說者,而是真正參與過79年前那段偉大征程的一份子。

左力的

左力抵達寧夏六盤山(2014年10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 攝

左力的確是他們的“一份子”。1963年,左力出生於寧夏銀川,求學生涯結束後,他遠赴廣東下海經商。當過攝影記者,做過紀錄片導演,如今,他是一家位於深圳傳媒公司的負責人。“我從小的夢想就是當兵,軍人情節在我心中積壓了太多年,苦於一直沒有實現的方法”,左力對記者說,“去年10月,我決定步行重走長征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我的‘軍人夢’,這次行程也是我送給自己紀念‘天命之年’的禮物。”

於是,左力的長征和79年前的那次偉大征程一樣——說走就走了。

2013年10月10日,左力從江西瑞金出發,他嚴格按照當年紅一方面軍長征的線路,甚至連時間節點都和紅軍行軍高度契合,精確到天。歷經三百多個日夜,足跡踏遍10個省區,他憑弔懋功會師、兩河口會議、巴西會議遺址,翻越大雪山夾金山,穿過若爾蓋大沼澤地,他還還原了歷史原貌——重新測量飛奪瀘定橋驚心動魄的準確時速。

走壞三雙鞋,拍了320G的照片,體重從160斤到128斤的驟減,左力收穫的不僅是沿途的美景和更強健的體魄,這種難得的生命體驗也在教化著這個已經事業有成的“人生贏家”。

左力的

2014年7月19日,左力在長征路上 新華社發 左力 攝

“我有太多次想過放棄,大多數行路的時間裡沒有人和我說話,強烈的孤獨感讓人窒息。每天步行30多公里,一開始十分艱難。體力不支的時候,腳掌如同失去了肌肉一樣,骨頭和大地彷彿直接碰撞在了一起,疼痛難忍。” 左力說,“我最終熬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漸漸熟悉了‘長征’的節奏。每向前邁出一步,給我的是一種正壓強,壓著我拼命向前。”

即使這樣,比起當年長征的困厄環境,左力的長征還是要顯得“輕鬆”多了。這一路,他完全沒有被“吃住行”所困擾。“西部發展起來了,每三四十公里必有村鎮。我做好計劃,基本都能按時趕到休息點。”左力說。

通達的省道村道、暢通遍佈的移動網絡信號和發達的現代化定位軟件讓左力的長征變得艱辛卻不艱難。他甚至在路上還利用3G網絡向朋友直播自己的“長征”。

左力的

2013年10月10日,左力在江西瑞金革命遺址 新華社發 左力攝

一路走來,左力吃百家飯,睡百家炕。每到一處村鎮,左力只要說明自己正在重走長征路,沿途的老鄉都會給予方便——收個二三十塊錢就能管吃管住,有些甚至不願收左力的錢。

“有人說紅軍已經死了。我覺得紅軍就在路上,就在老百姓心中,就在升起的裊裊炊煙之中。紅軍並沒有死!”左力說,“有時候,行路前老鄉會悄悄在我包裡塞上饅頭和橘子,太令我動容了。老百姓心理還裝著紅軍呢!”

沒有敵軍的狂轟濫炸和圍追堵截,沒有飢餓和疾病,更沒有死神襲擾,左力的長征永遠不會如同那場每前進三百米就會犧牲一人的長征一般恢弘悲壯,他的長征甚至顯得安靜又文藝。

在左力的揹包裡,除了經常用來打狗防身的三腳架,還有幾本有關紅軍長征歷史的書籍。“我不僅身體在‘長征’,思想也在‘長征’。”左力說。在300多張不同的床上,每晚即使再累再倦,左力都會雷打不動地抽出時間閱讀長征史,一有體會就欣欣然地在微信朋友圈裡分享他的“長征”感受。

左力的

這是左力“長征”沿路收集的部分各地郵戳(2014年10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 攝

“長征的勝利是中華民族最強大精神的體現,長征鍛造了中國最強悍的一代軍人,中華民族於是在苦難中開花”。左力說,“長征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國家精神。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繼承下去。”

10月19日,左力按計劃將抵達他長征的最後一站——陝北吳起鎮,迎接他的將是久違的朋友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長征”愛好者。

在繼續他的長征衝刺之前,左力告訴記者,“長征”結束以後,已經有近三十場講座等著他。他要通過自己的“長征”之路讓8090後都能瞭解這段逐漸淡忘的歷史。

或許對於左力而言,他的長征可能才剛剛開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