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情感與IP的生態營銷

《啥是佩奇》情感與IP的生態營銷

《啥是佩奇》短視頻在網上爆紅,基於所有互聯網爆款的規律,這不會是一件自然火爆的作品,背後必然有“了不起的蓋茨比”營銷團隊支撐。

佩奇完全可以做成大IP,這是毋容置疑的,從去年阿里與英國人關於佩奇合作的信息看,這頭豬在中國豬年會有更大作為。一是阿里和EOUL大電影,宣傳片你們都已經看到了。二是這頭全世界最能變現的豬,將繼續衍生出很多相關產品,大賺特賺是意料之中。三是導演、演員再配合阿里大文娛系統,一部電影、一頭豬和一群人,都將成為生態的一環。

可見,現在互聯網經濟,不講生態是搞不贏的,生態要往大了看,從人開始,到人結束,從電影開始,帶動的是整個周邊產業和導演、演員等團隊。其實,要是從春節檔預判來看,僅憑阿里和佩奇號召力,遠遠不夠,因為周星馳、韓寒等新片都會到來。按照中國人過年只看一部大電影來看,排名基本墊底的佩奇大電影有點懸。

好在還有時間,趕上春運,團聚和返鄉、親情,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親情牌,最小的成本(兩天拍攝時間),換取最大的收益,這無疑是最划算的。這個團隊應該配合營銷團隊推演了不少遍。很多人說,這是在消費貧窮,我不這樣看。貧窮是種狀態,不管消不消費,它都在那裡。未來幾年的互聯網發力點,恰恰是在五環外,如同大家所見,拼多多、趣頭條、快手的皮卡丘組合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皮卡丘能做到的事情,阿里當然也可以做到,而且應該必須做到。

還有人講,是佩奇將城鄉差別縮短了。我看這倒是強行植入了,城鄉差別與一頭豬有什麼關係。真正改變城鄉差別的是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當然,這種改變也近似殘酷。殘酷在,為了節省通話費,就用微信溝通,為了買到便宜貨,一年就消費兩次,618一次,1111一次。但是,互聯網確實在不斷改變著農村經濟,越來越多的人用互聯網來娛樂,消費,越來越多的人用網絡來謀生,做主播,做銷售。一方面移動網絡讓商業門檻降低,農產品不斷賣出去,間接促進物流發展,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讓老鄉看到了外邊的世界,當然,心理平衡也已經被打破。

佩奇改變的是什麼呢,歸根到底是人。我逐漸發現,在網絡因素引領下,人似乎越來越長不大了,童心長存,正如老子所言,人應該永遠像嬰兒一樣柔軟,這才是道。然而,這裡的嬰兒說的是不欺人的童心,絕不是巨嬰。巨嬰心態其實就是永遠長不大,或者假裝長不大。佩奇其實就是代表,社會豬已經紮根於中國社會。其實,這本身就是矛盾,孩子是不社會的,但是佩奇社會化,這就變得很糾結,已經反映出來現代年輕人心理烏托邦似的逃避。

說到底,阿里文娛這次的營銷確實不錯。能夠做到讓受眾自己轉發,卻不知道為何轉發,能夠做到看完之後心有千千結,卻不知如何表達,能夠讓社會豬的受眾從五歲飛躍到到五十歲。在為衍生產品鋪好路的同時,用最低的成本去博一下賀歲檔,搞一下週星星,這也未嘗不可。總比最後刷票房好的多。

不過,還是那句話,不要輕易觸動老百姓心裡最柔軟的那部分東西,搞得好還行,一旦搞得不好,畫虎不成反類犬就壞了。

這個影片,其實並非是純粹廣告電影,一方面,導演雄心不小,想表現出來很多東西,城鄉差別啊,親情啊,中國移動啊,周邊產品等,其實,如圖所示,這類刷標語似的硬廣植入,已經非常明顯的了。另一方面,這也是文藝類廣告的模板,你們看看泰國廣告電影,拍的都是如此,沁人心脾,時間稍微長一點,重點不怎麼突出,但是總有一點會觸動你。希望大鵬導演下一個影片要超越廣告,我看他的潛質與甯浩有一拼,你將來若拍電影,我是會買票去看的。

最後,又到年關,又要過年。過年是團聚,禮物什麼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回家過年。回家後不要總看手機,一年365天,你天天都可以捧著手機,天天假裝工作,在過年這幾天,好好陪陪家人,放下手機比什麼都強,不然,你就真趕不上小佩奇。(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 朱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