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新政第二年 乳企紛紛覬覦高端市場

對於本土乳企尤其是奶粉企業來說,2019年的意義非同尋常。

2008至2018年的這十年,本土乳企從“冰點”逐步回暖。為恢復消費者信心,各大品牌努力持續提升產品研發和創新能力,積極發力渠道和營銷。其中飛鶴、貝因美、君樂寶等奶粉企業紛紛衝出外資“包圍圈”,引得市場矚目。

2019年開始,中國的奶粉行業步入三聚氰胺事件後的第二個十年,在奶粉新政落地的背景下,奶粉行業的戰局進入下半場。

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多名業內人士表示,“本土乳企需要堅定地打好基礎,加大研發並加強供應鏈體系建設。”

對於本土乳業來說,過去的2018年收穫頗豐。

2018年11月份,飛鶴對外宣佈提前完成全年營收達百億元的目標,成為史上首個突破百億的中國嬰幼兒奶粉企業。

“一直到現在,國產奶粉仍競爭乏力,基本上沒有什麼話語權。許多消費者就覺得外國品牌都是好的,這種認知可謂根深蒂固。飛鶴突破了100億元目標後,‘國產奶粉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聲音就更響亮了。”2018年12月中旬,在一場中國企業商業競爭的高峰論壇上,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向包括《國際金融報》在內的媒體表示。

2008年後,飛鶴和許多中國同行一樣,經歷了一段較為“黑暗”的時光。

據冷友斌透露,2011年的時候,有外資品牌想要收購飛鶴,其一度有些動搖。但在尋求諮詢公司幫助,並找準市場定位以及聚焦核心產品後,飛鶴在過去幾年實現了銷售的連續增長。

和飛鶴一樣,作為三聚氰胺事件後倖存的乳企,貝因美也經歷了低迷期。又因其內部存在諸多問題,一直到2017年,貝因美仍舊走在虧損的道路上。但在2018年,貝因美創始人謝宏帶領新高管團隊強勢迴歸。2018年11月,貝因美方面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預計2018年淨利潤可能為2800萬-7800萬元,將扭虧為盈。

“三聚氰胺事件對我國奶業品牌,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至今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陰影仍在。”談及2008年,一名乳企副總經理這樣告訴記者。但在他看來,本土乳企的前述發展階段性成果已經釋放出產業的利好信息。

科爾尼公司合夥人、中國區零售行業及消費品業務主管賀曉青表示,近兩年,以飛鶴為代表的本土乳企增長非常快,表明消費者對本土奶粉的質量信心在恢復。“2019年,我們預期優秀的本土乳企仍然會高速發展。”

“高端”或成主戰場

今年是奶粉新政實施的第二個年頭,本土乳企對於2019年充滿希冀。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高端產品尤其是超高端奶粉領域,將會成為乳企拼實力的主戰場。

據悉,本土以及外資奶粉企業均在發展包括有機奶粉以及羊奶粉在內的高端業務。

比如,2018年4月,健合集團宣佈在中國市場推出三款高端及超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此後,其又宣佈收購了法國有機嬰兒食品公司,藉此加速在高端產品領域的佈局。健合集團CEO羅飛表示,有機奶粉是其增長的一大引擎,未來將在機奶粉業務上繼續發力。

根據多家上市公司發佈的2018年三季報,包括有機奶粉在內的高端奶粉對業績的推動作用正在持續顯現。澳優(01717)公佈的數據顯示,其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7.8億元,同比增長38.6%,實現淨利潤4.6億元,同比增長106.5%。其中,澳優自有品牌奶粉貢獻較大,同比增長58.2%至30.4億元。澳優稱,自有品牌奶粉銷售增長的原因之一是,自有羊奶粉品牌佳貝艾特的品質日益被市場認可。

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表示,中國奶粉的高端化將圍繞以羊奶粉和有機奶粉展開。到2020年,有機奶粉的總量應該能超過100億元,羊奶粉總量也能超過100億元,而全行業的奶粉市場規模大概有1000億元。2020年到2025年,有機奶粉市場能增長到200億元,羊奶粉能增長到150億元。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此前,奶粉新政淘汰了大量中小品牌,使得奶粉市場的競爭已經從大小企業的競爭,逐步轉為具備一定規模和品牌力的企業間的“貼身肉搏”。具備較好利潤以及市場發展前景的高端產品,則成為乳企尋求差異化的關鍵。

不過,在高端奶粉領域,外資乳企在資源配置以及生產、創新能力上目前仍舊具備較大優勢。賀曉青表示,領先的外資企業在重點建立強勢品牌,在數字化營銷、主流渠道能力建設以及會員管理方面已相當成熟。

“外資盤踞的高端部分市場還在增長,對於本土企業來說,它們仍舊擁有一定的發展空間。2019年,高端及超高端產品仍將是乳企競爭的主戰場。”一位乳製品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