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王”之子何猷君的成長力量,來自父母的成人榜樣

今年一月,一名《最強大腦》直通選手成為了火熱的話題,21秒通關華容道,獲得百人比賽的第一名,他叫何猷君,是澳門“賭王”何鴻燊之子。

“賭王”之子何猷君的成長力量,來自父母的成人榜樣


一、腳踏實地,把事做到最好

何猷君童年時期,在香港灣仔華仁小學就讀期間,基本包攬班級前三;

11歲,連續兩年在“世界數學測試”邀請賽獲獎;

12歲,獨自前往英國讀中學;

16歲,全英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以109/120成績勝出;

18歲,同時被麻省理工,和劍橋大學錄取。


“賭王”之子何猷君的成長力量,來自父母的成人榜樣

從中學獨立算起,中學到英國;大學到美國繼續學業;美國畢業後,沒有回到熟悉的香港和澳門,而是去到上海創業。當年的何超瓊,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實習、創業、回到集團、慢慢升級、接管,一步一步才當上瞭如今的賭王帝國的接班人。何公子從何超瓊姐姐得到的啟示,要想爭出一片天,只有靠自己腳踏實地地努力,才能作出成績來。

反觀何猷君的母親梁安琪,也是一名敢於為自己人生一路衝刺的強者。

“賭王”之子何猷君的成長力量,來自父母的成人榜樣


嫁給賭王之前,何猷君的媽媽梁安琪,是一名文工團舞蹈演員,擅長的是芭蕾舞。20歲,開始到澳門發展,並在26歲那年結識何鴻燊。隨後開始了豐富多彩的生涯。她不僅成為港澳的豪宅投資達人,還成功跨界餐飲和政治。官至保良局總理。還在2007年,涉足媒體,成功購入20%無線電視股權。

梁安琪曾說道:“我本身沒有什麼書緣,唯一希望兒女能夠多讀書” 顯然,這也是自謙的一句話,但可以肯定何猷君的成長環境的選擇,少不了這位“折騰跨界媽媽“的參謀。

同樣,有關讀書,賭王自己在演講時候,說過類似的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中只有讀書才是真的!”

就像何猷君,自己在活動當中所透露的,“對於他(爸爸)來說,劍橋,牛津是人生的高點,能夠到那些學校你才贏。他給我灌輸一個信息,你一定要考上劍橋。所以我真的非常非常努力讀書。因為我真的很想我爸爸開心。…… 當我拿著那封信(劍橋的錄取信),我從來沒有看過爸爸這麼開心”

對於何猷君來說,他向上求學,既是他在這個家族獨特貢獻的方式,也是他在家族中存在的活法。

二、目標感,成就人生

何猷君的父親,以賭王之名被世人周知。很多人都以為何鴻燊本身一定是個好賭的人,不過讀過了他的傳記《澳門賭王-連莊五十載》就會明白,何鴻燊所謂的好賭,其實是對成功追逐的執念,以及無可比擬的目標感。


“賭王”之子何猷君的成長力量,來自父母的成人榜樣


何鴻燊20歲時,所在何東家族的旁支破產,好不容易通過努力考上了香港大學。又遇上了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他踹著僅有的10元港幣,逃到了澳門,從事貿易行工作。2年後,因為自己工作的努力得到老闆的賞識,分紅讓他得到第一桶金。

何鴻燊奮鬥的故事伴隨著何猷君的成長,他覺得父親是一個非常堅毅的人,目標感十足,自己也想像父親一樣,闖出自己的天地。

何猷君提起自己的小時候,父親曾教孩子們騎單車,剛騎了一個多小時,就拆了輔助輪;當孩子摔倒,父母就會邊看邊笑。何猷君一直在後來的學業的創業之中,思考和融合著爸爸寄意,不經歷困難歷練,又如何勝出。


“賭王”之子何猷君的成長力量,來自父母的成人榜樣


後來,何猷君並沒有留學英國,而是去了美國的麻省理工。這裡有個小故事,講述了他為什麼要提前一年畢業:

他自己在一次分享裡說:因為何鴻燊會偶爾笑話他,說本來就應該去英國,三年的本科,他自己偏要選擇美國學校,多花一年,浪費一年的時間。所以在別人一年修4門課的時候,他選擇修8門。因為課業繁重,每天都被各類的作業、活動佔據。

他自己也說到自己非常崇拜的一名偶像,並把他的話貼到了宿舍牆上“20-30歲的光陰裡,我沒有休息過一天”。說這句話的人,是前微軟的CEO,比爾蓋茨。

三、未來賽道,畢竟還是孩子獨立地奔跑

何猷君,重新革新了我們對於富二代的認知—有膽,有顏,有腦,有禮。背後是家庭所創造的適當的競爭氛圍,讓孩子並不是一帆風順地獲得自己最想要的。

有句話叫做,“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得到了想得到的”。


“賭王”之子何猷君的成長力量,來自父母的成人榜樣

如果何猷君童年就很容易得到所有的物質,家族特別是父親的關注,我們覺得他未必懂得珍惜。而往往正是這些關注,是適當稀缺的,他才會不斷學會選擇不一樣的起點,挑戰不斷切換的教育賽道。這是令人敬佩的勤奮和求勝態度。

教育,一方面是純潔的,父母儘可能給到孩子最好的榜樣,一方面也是現實和還原現實的,未來賽道,畢竟還是孩子獨立地奔跑。

至於中間多少是鼓勵的,或者多少是有要求或者設置挑戰值的,真的取決於我們作為父母的意志,這裡沒有答案,只有思考。

很多父母,都忽視了自己的榜樣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當你積極樂觀處事、生活自律、努力工作、堅持做一件事情時,你所有的動作,甚至是你說話的語氣,你對待他人的行為,其實都被孩子看在眼裡,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反之,惡習亦然。

真正的教育,其實應該是一種精神的傳遞。要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的引導方法是,言傳身教,做最好的成人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