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場2個多小時的大型行為藝術表演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場2個多小時的大型行為藝術表演

最近要說哪部電影爭議最多,反差最大,必定是這個《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之前,支付寶淘票票顯示35萬人想看,似乎一部現象級優秀電影即將誕生。

上映兩天,口碑票房就斷崖式下跌,連豆瓣這種所謂的文青集中營,對於這部純文藝類型的影片,給出的評分也從7.5降到了6.8。我甚至懷疑很多人只看了片名,誤以為是新出的好萊塢科幻大片吧。

我看過,擁有了發言權,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地球最後的夜晚,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場大型的行為藝術表演,忍受了140分鐘,兩個多小時的煎熬,看完總結出兩個字:什麼玩意?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場2個多小時的大型行為藝術表演

我是有思想準備的,畢竟以前看過這位導演的《路邊野餐》,知道其風格怪異,有點個性,這回有湯唯等一幫明星加盟,應該還能看吧。

我錯了,開篇就是自說自話的旁白,灰暗的畫面,緩慢搖動的鏡頭,好吧,這是一部高逼格藝術片,我應該換一種眼光來欣賞,前面埋的都是伏筆,精彩還在後面。

可是我看了半個小時,也沒有出現一處精彩的閃光點,只是不停重複著看似詩意,實則生澀尷尬的臺詞,一如既往陰冷黑暗的畫面,令人頭昏目眩的長鏡頭,簡直比上廁所還難受。

一個吃蘋果的鏡頭,持續了3分鐘……

很多觀眾開始抱怨,陸續立場,我完全是捨不得我那30多塊錢,強忍著堅持下來的,自己買的票,含著淚也要看完。

看完我還是想說兩句,這部電影不適合在電影院觀看,只適合空閒時在電腦上慢慢品嚐。

作為年輕導演,畢贛同志,是有一定才華的,也是有想法的人,他希望採用特殊的鏡頭語言,拍出夢一樣的畫面感覺,講述夢一樣的故事,試圖使內容與表現形式統一起來,內容即表現,表現即內容,把觀眾代入電影場景中,跟著劇情完成一場夢的旅行,最後得到精神上的昇華。

導演的想法是好的,遺憾的是,作品並不是很成功,形式大於內容。無疑,灰暗、支離破碎都是做夢的體驗,電影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這種感覺。但是任何技巧如果無節制的使用,都會弄巧成拙,不能恰到好處,就變成自嗨式的炫技,自己感覺很爽,別人看得懵逼。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場2個多小時的大型行為藝術表演

電影畢竟是拍給人看的,至少公開上映的電影,肯定是想讓更多人看到。既然是給大眾看的,首先得把故事講好,得讓大眾看得明白。

不要說你看不懂,是你水平低,不是我拍得不好。看不懂分兩種:一種是導演拍得很好,很巧妙,有的點隱藏得很深,需要用心挖掘,這種電影欣賞起來是一種享受;另一種是導演拍得不好,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就像一個啞巴不會說話,偏要叫你猜他的心思,這種電影看起來就是受罪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想要表達的主題其實並不難理解,無非是親情、愛情、拋棄、傷害、救贖、療傷,這樣一個劇情,也是一個心路歷程。導演造了一座房子,想把各種包袱藏在裡面,讓觀眾自己去尋找,可是房子質量不夠好,側漏了。就像片中那座會旋轉的房子,被女主人一把火給燒了……

導演的思路很好,就是還欠那麼點火候。電影首先要好看,其次再講道理,大師的作品都是潤物細無聲的。

最後,還是希望給年輕導演們一些鼓勵,一些機會,敢於嘗試,堅持藝術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