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四團隊|第一次“摸”到了真實的月亮

嫦四团队|第一次“摸”到了真实的月亮

“月球車”就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兩器”中的巡視器。在浩大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研製工程中,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承擔了五個半分系統的工作,其中的“四個半”關乎“月球車”。現在,看著“月球車”在月球上移動,大家很興奮:“就像摸到了真實的月亮。”

嫦四团队|第一次“摸”到了真实的月亮

“看月亮有了別樣感覺”

中國人探索深空的步伐,從距離地球最近的“月亮”開始。由於各種原因,八院與探月一期任務擦肩而過。2004年,探月工程二期立項的消息傳來,八院立即開展工程論證和研究。

“自從承擔了探月任務,每次看到月亮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張玉花說。從鑽研17年的載人航天領域轉向陌生的探月領域,這位航天女傑開啟了“嫦娥”探月之旅。

作為月球車移動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殿富參與了嫦娥三號移動分系統的設計和研製的工作,如今,在嫦娥四號面前,接力棒再度交到了他的手中。在這個漫長的交接過程中,產品經歷不斷地改進,大大小小的試驗測試不計其數,執行任務時,他必須時刻處於警惕狀態,不容丁點鬆懈。

一次驗證中,測試數據出現細微的波動,大家都認為只是正常現象時,他堅持要找出背後的原因。為此,他利用工作間隙認真分析,查閱了幾大摞報告,直到確定波動對系統沒有影響,才鬆了一口氣。

月球車就像一隻飛得極高的風箏,它在遙遠的月球背部行車時,人們在地球上時刻遙望,恨不能望眼欲穿,而風箏線攥在汪瑩手中。這位804所測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被譽為“放風箏的嫦娥”,她負責的巡視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不可小覷——負責月球車與地球的通信聯絡。

在巡視器主結構生產過程中,為了爭取頂板熱控效果和質量的完美,結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武帶領隊員對庫房中的200多張鋁蒙皮毛配件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力求不留一絲瑕疵上型號。當頂板成品送去熱控實施時,見多識廣的老師傅也嘖嘖稱讚:“真漂亮!”

“又來家裡出差啦?”

外協產品多,是研製團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之一。巡視器體積雖然不大,但光同移動分系統相關的,就有一大堆:電機十餘臺,軸承18類176個,密封圈13類上百個,驅動機構、擺臂機構、差動機構十餘個……

805所負責研製移動分系統、結構與機構分系統,總共加起來有14個機構之多。

隊員們決定“榨乾”設備的利用率:錯開測試時間,並行開展試驗。這邊機構測試剛結束,立即搬著控制器到另一邊開展測試,兩邊測試人員無論白天黑夜輪番工作,終於使產品順利按期交付。

即便當繁忙成為了常態,獨立評估時的繁忙程度,還是讓隊員們有點“措手不及”。

當時移動分系統需要參加兩項獨立評估,20多位專家,在短短5個月時間內,陸續提出了上百個書面問題和建議,以及十多個待辦事項。這些,全部需要移動分系統團隊一一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在最後的總結階段,他們拿出了一個半月時間完成的12類共144項試驗總結,詳盡答覆了所有專家問題。沒有人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

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雖然811所早早地就完成了電源控制器產品研製,但月背巡視任務帶來了意料之外的新技術要求,此外,他們還要應對產品的長期貯藏挑戰。為此,近百項複查、測試工作一項都不能少,一刻都不能鬆懈。

他們邁出了先驅性的一步

作為嫦娥四號上天前的最後一道關口,發射場階段的工作成為嚴把質量的關鍵一環。張玉花介紹,團隊裡不少新隊員都是第一次進入發射場工作,但在團隊“從嚴自我要求”氛圍的引領下,他們迅速適應了新環境、新要求,並漸漸成為系統測試和數據判讀工作中的主力。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隊員們時不時來上一場頭腦風暴,這成為他們工作之餘的消遣。在他們看來,這種頗為激烈的碰撞交鋒,“有助於提升預想問題和回想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從互相交流中轉換思維,以不同角度互相啟發,不斷完善工作質量,他們交出了發射場“零問題”的滿意答卷。

創造往往在這樣的執著中孕育。八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研製團隊在應對嫦娥系列任務挑戰的過程中,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和首次應用。

例如,桅杆等機構的多功能搭載,以及巡視器蜂窩夾層結構的設計、儲存變形、輕量化等方面經驗,為後續的嫦娥五號等航天器的輕量化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有益的借鑑。巡視器移動機構的研製經驗,更是將人類生活的軌跡擴展到月球,為後續發展可能的載人月球車等月面移動設備,為建立暢想中的月球基地乃至月球生活圖景,邁出了先驅性的一步。

監製/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