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一場低調卻意義重大的首飛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1988年12月14日,這一天的閻良天氣晴朗。在試飛中心機場塔臺周圍,專程從北京趕來的海軍副司令員兼海航司令員李景中將及有關方面負責人,千餘名群眾被緊張和興奮包圍著,他們期待著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殲轟7 001架機首飛。

30年前的今天

這天早晨承擔試飛任務的試飛員黃炳新將家裡、辦公室的鑰匙都交給了政委,這是黃炳新飛行以來唯一一次交鑰匙。

15時許,黃炳新駕駛著飛機騰空而起,直上蒼穹。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18分鐘後,飛機沿軌跡下滑,安全著陸。

度秒如年

—— 陳一堅

這漫長而又短暫的18分鐘,宣告了中國第一架超聲速殲擊轟炸機的誕生,也將一個能夠自行設計、獨立完成複雜機種的填補國家空白的設計研究所永遠地載入了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史冊。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後來,這架戰機又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

“飛豹”

2018年,改革開放40年,也是“飛豹”首飛30年。

一次歷史性跨越

“飛豹”的研製始於1977年,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它的研製成功是中國航空工業實現從測繪仿製到自主研製的歷史性跨越。

它是在沒有原準機條件下按照“一機兩型”標準全新設計研製的機種,當時,基礎薄弱、手段落後、條件異常簡陋的中國航空工業,受到了來自技術、質量、進度、經費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型號戰幕拉開後不久,國家財政緊縮,由重點型號轉為“量力而行”的緩辦型號,此後又經過一波三折,几上幾下。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每次都面臨山窮水盡,航空人堅信祖國需要這樣的飛機,比任何時候都珍視承擔型號任務的機會,最擔心的是這個項目“下馬”,更擔心自己不爭氣,把項目搞砸。

他們,為了“飛豹”

他們定下了“20年不落後”的設計目標,拿出“一定要把殲轟7拼上去”的勁頭,對項目投入了全部力量。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他們精心設計,不輕信任何一個沒有充足證據的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問題。

他們創造條件,在簡陋的蘆蓆棚、在露天的運動場,夜以繼日,開展國內最龐大、最複雜的地面模擬試驗。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他們攻克難關,突破了新技術20%的設計禁區,創造了我國飛機研製史上多個第一,並最終將這個“在任何國家都無異於天方夜譚”的事,做到了!創造了奇蹟!

祖國天空,未來可期

“不可理解,無法想象”,一位美國評論員在刊物上這樣慨嘆這架戰機的研製。

可以理解:先進的飛機是可以買來,但屬於中國自己的航空力量是決買不來的!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三十而立!

今天航空設計不再是“一把計算尺,一套繪圖工具”,但今天祖國對於航空裝備的需求和呼喚一如既往。

30年前的今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首飞

30年走過,一個又一個新機型從航空工業飛出,定型裝備部隊,守衛祖國海空。

30年走過,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已經成長起來,他們初心不改薪火相傳,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無需想象,祖國天空的未來,已經可期。這不是空談,這不是口號。這是航空人的自信與底氣,這就是“航空報國”的實際行動。

本期部分素材來自航空工業一飛院、航空工業西飛、

中國航空報社

文字/白俊麗 編輯/於舟 監製/劉煊

鐵粉必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