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英語口語進步需要的“質變時刻”

教英語時總會有人問我,口語水平怎麼才能迅速提高,這種問題不太好回答,我還是借用自己的一些例子來現身說法吧。


1。我出國之前教了九年英語,在外語學院,教口語和口譯。

但到國外讀博第一年,頭三個月像個啞巴,問題不在我,也不在別人,在相互之間的信任和語境,我聽他們說話無礙,但速度沒他們快,用詞也顯得太正式,就好像一個人說話時總在唸報紙一樣,誰都會覺得你是個怪物。做個類比似乎容易明白一些,那天看到了一個群,裡面是一幫在中國學中文的外國人,他們群裡有這麼一個規定,不說成語不許說話,這樣的規定,有哪個本地人願意參加呢?後面幾年,我注意到很多剛到美國的中國英語學者,他們說話的最大問題也是太正式,其實這種talking bookish的聊天是很容易把人聊跑的,真正美國的大學者,寫東西和說話完全是兩種風格,使用的詞彙和句式完全不同。而且他們在聊天的時候,尤其是和不是圈裡人說話的時候,似乎有意識地迴避寫書的那種風格,也許就是為了不讓人討厭吧。)最關鍵的是沒什麼共同語言。最好玩的是上課我舉手問問題,老師從來不叫我,而下課和他聊天時,覺得老師特別nice,有問必答。突然意識到這種心態我當老師時也有,假若有個外國人,上課時問出一些腦洞大開的問題,很可能會擾亂他的思路吧。

後來,改變這種情況的是一次課堂上的presentation.這個每個人必做,我準備得非常充分,講了足足三十分鐘,從此之後,無論老師和同學們都開始和我這個他們眼中的外國人聊天了。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注意到外國人雖然英語不是那麼好,但大腦沒什麼問題,也可以很輕鬆地把一些西方的哲學理論理解了。至於口音問題,這個按照他們的說法:“你有口音,但你的這種口音能讓你說得更清楚。”我喜歡這個。

到了後來,沒人跟我提口音這事兒了,只要聽得懂,說口音幹嘛?我還沒笑話你們的南方口音呢,對嗎?

英語學習:英語口語進步需要的“質變時刻”

2。第二次是在第四年,我除了中文課以外,又開了一門中國電影的lecture class.50人的大課,期末交論文,平常有測驗的那種,這下不和學生真聊就不可能了,上課至少一小時全英文,每次office hour至少要和四五個不會寫論文的學生談題目,這種鏡子效應讓英語的自然程度提高得特別快。還有就是要回應撲天蓋地的各種郵件(沒計算過,大概六年中用英文寫過四千封以上的英文郵件,最多時一天幾十封!而且給幾十人寫過英文的推薦信。)寫郵件是個硬功夫,選什麼詞既能清楚表達自己,又照顧對方面子,拒絕別人還不能傷人自尊,這的確是練出來了。

3。自己的論文答辯,第六年,面對我的四個教授的committee,整整一小時四十分鐘,侃侃而談,畢竟是自己做了三年的東西,每個拐彎抹角都很有自信,說起來也特別棒,最後和導師們握手時,我感覺到,他們覺得我和他們“是一夥的了。”

英語學習:英語口語進步需要的“質變時刻”

回國幾年了,說說現在的感覺,英語有點生鏽,有時會有挑詞的現象,但感覺還在,只要和外國人聊上五分鐘,那個尷尬勁一過,馬上就恢復了神侃的狀態,畢竟在英語最好的人堆裡混幾年,那種感覺是不會那麼容易丟的。

敲黑板,劃重點

1。不要輕易自我懷疑或者失去信心,你活這麼大,英語學了這麼長時間,背了這麼多單詞,這些努力不是白費力,有朝一日,都會回來幫你的。

2。放鬆。劉歡有個段子:在酒桌上,如果他開始說英語,那是說明他有點喝多了,如果開始說法語,那一定是喝多了。喝酒能讓人放鬆。這種經歷我也有,那天同桌的有個德國人,英語還是挺好的。我好歹學過一年德語,就想和他說幾句試試。可越想說,越發現所有的德文詞都下班回家了。只能說英語。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don't worry, it will come back.確實如此,聊了一陣,就能想起兩句來,後來就混著說了。到最後,還落一個“sehr gut.”語言就是個工具,能用就行,和智力沒什麼關係。別忙著否定自己。

3。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有些人不進步的原因在於就說一點點熟悉的內容,從來不願意嘗試新的東西,那你就是原地打轉了。和別人相比,我的進步大多來自嘗試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要知道,會的東西永遠是會的,而不會的東西通過嘗試才能學會,而嘗試新內容的同時也鞏固了舊的表達法,這就是進步的源泉。不怕尷尬,安靜地堅持,這才是取得成功的原理。

4。瞭解一些語言的規律。比如口語返生是進入新領域的自然過程,新詞彙,新表達和新搭配都有個磨合時間,因此不必害怕,語言學習的過程是充滿了挫折感的,而有時突破就來自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英語學習:英語口語進步需要的“質變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