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在停火聲明聲之中——聽槍炮聲、感知和平

緬甸的戰爭與和平(2018/12月下篇)

——聽槍炮聲、感知和平

觀察員:王子瑜

戰鬥在停火聲明聲之中——聽槍炮聲、感知和平

MNTJP、PSLF、ULA三家組織為推動緬甸和平進程的聲明

2018年12月下旬關於緬甸武裝衝突的新聞基本上被一類內容的“聲明”給霸屏。自緬三軍總司令辦公廳於21日發佈“實現停火與永久和平聲明”以來,各界紛紛響應,表示歡迎。實際上,這只是一份回應民武方面“12.12聲明”的聲明,但對緬甸的民族和解與停火卻具有特殊意義。首先,這是近十年來,自果敢8.8事件之後,緬軍方與同盟軍等民武方面第一次良性的隔空對話,按當下中國外交界流行的話就是“相向而行”。這樣的良性互動讓人們隱約看到了和平的曙光。但遺憾的是,這份聲明在內容的設計上依然給戰爭保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空間上,西部若開邦地區沒有列入緬軍停火範圍之內,時間上,停火期只是4個月,而非聲明標題所表態的“永久”。據說,緬方對此解釋是:因為西部地區尚有“羅興亞救世軍”殘餘,不能撤軍停火。但停火4個月的時長,則沒見做何解釋。當然,其中自有如意算盤,豈能與外人道哉?

戰鬥在停火聲明聲之中——聽槍炮聲、感知和平

戰鬥在停火聲明聲之中——聽槍炮聲、感知和平

戰鬥在停火聲明聲之中——聽槍炮聲、感知和平

聲明,不過是一種表態,一份意願,至於能否落到實處?是否僅僅做為向外界擺一擺高姿態,亦未可知。於是,想到一句老話:“不要聽他怎麼說,要看他怎麼做。”所以,當人們看到原先發生武裝衝突的地區並沒有因為聲明的發佈而停止,也就大概知道——停火聲明與實際停火,還是有一段不小距離的。至少,從聲明發出到實現停火,這當中的時間差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渴望和平的人們,也大可不必因此對緬甸實現停火產生悲觀情緒。畢竟,和平是大勢所趨,是人心所向,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即便有一小撮武夫執念地要窮兵黷武,歷史也不會答應,潮流也不會答應。只是,緬甸的民族武裝衝突和政治矛盾暴發已久,關係錯綜複雜,權利劃分難以做到皆大歡喜,民族之間因政治和戰爭產生的恩怨情仇也一時難平眾議。所以,各方面都需要一些時間來化解,假如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

回顧2018年的緬甸戰爭與和平,從整體上而言是朝著和平方向挪步的。儘管舉步維艱,儘管緬軍方的某些讓步是在國際壓力下做出的。但,對於緬甸各方勢力而言,這是一種好的轉變。至少,讓緬甸人重新認識了西方世界“順我者贊之,逆我者侮之”的民主套路。

2018年的緬甸武裝衝突次數雖然也不少,但較之前幾年的規模則小了很多,這期間中方的積極促和當居首功。民武與民盟政府方面的協商會晤,以及參加21世紀新彬龍會議,也是在中方的協調下才得以順利召開。縱觀2018年的緬甸和平進程,每一步的邁進都有中方的助力。至年底緬軍方發表“12.21停火聲明”為止,中方對緬各方勸和促談的造局基本成形。願2019年,中國繼續發揮做為鄰居大國的正面影響力,幫助緬甸早日實現停火與永久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