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早在去年,《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一篇報道稱,美國的青少年約會數量正在遞減——這個轉變跟另一個重大變化相吻合:父母們對孩子的教育和經濟前景越來越焦慮。特別是在富裕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裡,這種焦慮導致了對青少年期待的大轉變。據2017年美國疾控中心對青少年危險行為的調查,大部分美國高中生到畢業時都沒有談過戀愛。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簡·騰格在一篇研究中指出,今天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禁慾的可能性是X世代(指二戰後的一代人)的2.5倍,有1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成年之後從未有過性行為。從上世紀90年代後起到2014年,普通成年人的性生活從一年62次減少為54次。就個體而言可能察覺不到這種減退,但就美國全國範圍而言,這個數據很可觀。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聯合指導了Match.com每年針對超過美國5,000名單身人士的調查,費舍爾也認為這種減退是因為年輕伴侶的減少。在過去的25年裡,結婚率在降低,結婚年齡也推遲了。最開始,很多觀察者認為結婚率下降是因為未婚同居的人增多了,但實際上同居人數的增長無法抵消結婚人數的下降。現在35歲以下的成年人大概有60%跟配偶或者未婚伴侶同居,而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還跟家長住在一起,這是整個年齡段成年人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單身又跟家長同住顯然很少有親密關係。

性衰退並非美國獨有的現象。

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密切追蹤其國民的性生活,但那些有調查的國家都報告了性生活延遲和減少的情況。英國的“全國性觀念和生活方式調查”是權威性研究之一,根據這個調查結果,16歲以上,44歲以下的英國人月均性行為從2001年的6次降到了2012年的4次。而同期澳大利亞有伴侶的人性行為也從每週1.8次降到了1.4次。

正處於人口危機的日本,成為了危險無性生活的研究案例。 2005年,34歲以下的日本年輕人有三分之一毫無性經驗,而到了2015年,無性生活史的比例進一步上升到了43%。與此同時,表示不打算結婚的人數也在上升。當然婚姻也不代表有性行為,一項相關調查顯示47%的夫妻超過一個月都沒有一次性接觸。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日本人的性冷淡也誕生了一些新名詞,例如“草食男”、“宅男”、“御宅族”、“啃老族”、“單身綜合徵”等等。前些年大多數西方人對這種現象的描述都有個潛臺詞:“日本不是很奇怪嗎?”而現在,西方開始發現日本並非孤例,更像是一個預警。因為日本就業前景黯淡,迫使很多男性獨身,而文化也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的90後對待這件事相當佛系

在中國,雖然如性社會學家潘綏銘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性革命已經基本成功。但是,新一代年輕人“無性症候群”的現象也開始出現苗頭。

網易春風一份報告顯示,隨著00年出生的人踏入18歲,也宣告下一個10年將是90後的“黃金時代”,但在這個充滿激情的年齡段,90後卻表現出相當“佛系”。對待啪啪啪這件事上,90後已經歡喜隨緣了。調查顯示,他們中將近50%沒有性生活,或許是來自現實的壓力影響了90後選手們的“穩定發揮”。而作為前輩的80後們,平均一週2次及以上用戶比例高達40%,可謂不折不扣的“老司機”。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根據潘綏銘教授的《2015年中國人的“全性”》裡面的調查數據,從2000年到2015年,18歲到29歲已婚或同居的年輕人裡,男性每月性交少於一次的比例從7.6%上升到10.2%,女性則從3.1%上漲到14.3%;男性中沒有“性趣”的比例從4.8%上升到12.1%,女性則從12.8%上漲到27.3%;擔心自己“性表現”不好的女性則從39.5%漲到了64%。

一種意見認為,當今中國大學生在性上面很開放,但其實中國的大學生是中國最保守的群體之一。 2015年中國男大學生有性經驗的比例僅為27.5%,而女生比例為22.6%,這個數據跟很多國家相比都不高。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而對於已經結婚的中國人來說,婚姻的滿意度也在下降,覺得婚姻“非常滿意”的比例從2000年的74.1%下降到2015年的53.1%。婚內“日常親暱”的比例也從2010年開始大幅降低。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然而,婚內男性自慰的比例則從2000年的21.5%上漲到2015年的42.6%,女性則從5%上升到12.9%。在社交媒體上,與“中國90後已經沒有性生活了”等相關主題的文章和話題也被大家熱議轉發。

這是一個讓人費解的現象

當下社會對性的限制似乎越來越少,很多人並不羞於談論“性”,色情片的資源唾手可得,婚前性行為也不再是禁忌,預防性病的避孕措施也得到了普及。但是,日本發達的性產業,卻喚不起日本年輕人的“性趣”;美國流行的勾搭文化(hookup culture),在Tinder等社交軟件的幫助下,似乎讓“一夜情”成為平常事,但年輕人的性生活頻率卻在下降。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為什麼90後基本沒有性生活?真“佛系青年”?

法國著名學者喬治·巴塔耶對這種現象做過一些哲學探討:隨著性產業提供越來越精緻的性體驗,性價比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在其中流連忘返——因為可以拋除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種種不完美,且不必揹負情感責任,以極低的成本,完成一次高質量的性體驗甚至是情感體驗。

另外,越來越難維繫的親密關係讓人們對性生活望而生畏。社會高度的流動性和生活高度的不確定性,讓人類的愛情關係變得很難預測,而努力本身又讓人心力交瘁。每個人也許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對愛情關係的開啟成了一項高風險舉動。這種心理預期,減少了很多人去維繫長期關係的可能性。而焦慮本身也是性慾消退的原因之一。充滿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的生活,導致的孤獨感和焦慮感難以停息。這種生存壓力進一步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放大器,反過來加劇現代人的“現代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