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抖!自適應光學的由來

太空望遠鏡建不了太大,而且極其昂貴。地面望遠鏡雖然可以做得大很多,卻因為大氣抖動的原因,讓我們無法看清楚遠處天體的細節。

幸運的是,有一種方法,能夠讓地面望遠鏡克服大氣抖動,也就是牛頓所說的大氣不夠寧靜所帶來的影響,幫助地面望遠鏡提高分辨能力。這種方法就叫做自適應光學。

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往天上發射各種間諜衛星。對於其中任何一方來說,如果可以分辨出天空中對方的衛星是什麼型號,並且監測到間諜衛星經常在偷窺什麼地方,就可以儘早轉移敏感目標,並且迷惑對手。這些衛星和天體目標一樣,和觀測者中間也隔著時刻變化的大氣。即使用4米口徑的望遠鏡去看這些衛星,能看到的也只是模糊一團,什麼也分不清楚。

防抖!自适应光学的由来

圖1:俄國監測到的美國間諜衛星。各種各樣,有長方形天線的(A),有盤狀天線的(B)。知道對手的動作是反偵察的重要一步

這個時候,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發現,之前有一位名叫巴布科克(Babcock)的天文學家,提出過關於一種儀器的構想,這種儀器能夠消除大氣抖動對天文成像的影響。於是他們開始對這種儀器展開秘密的研製工作。最終,在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軍方利用該儀器實現了,對低軌道間諜衛星的高分辨成像監測。而這項技術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適應光學技術。後來,在美國軍方對此技術解密之後,這項技術才逐漸在天文領域發展和應用起來。

防抖!自适应光学的由来

圖2:美國星火靶場觀測到的間諜衛星。A:沒有使用自適應光學;B:使用自適應光學;C:使用自適應光學+後期圖像處理

這項聽上去非常神秘的自適應光學技術,是怎樣解決前面提到的大氣抖動的問題的呢?讓我們從光開始講起。

我們知道,光其實就是電磁波。如果望遠鏡接收到的電磁波是平面波,就會得到最好最銳利的成像效果。那些距離我們特別遙遠的天體,看上去近似一個點。以這個點為中心,電磁波以球面向外傳播。等到這些電磁波到達地球的時候,這個球體已經非常巨大,而接觸到地球的、相對很小的這部分電磁波,是可以被近似為平面波的。

然而,儘管到達地球上方的電磁波是平面波,在它們到達地面之前,還要穿過厚厚的大氣,就會在穿過的路途中受到大氣湍流,也就是大氣的抖動的影響。平面波會被大氣影響而變成複雜的曲面,通過望遠鏡得到的圖像就不再銳利,而會變得模糊。

因此,想要讓地面上的望遠鏡得到仍然銳利的圖像,就需要消除或者改正大氣湍流對圖像產生的扭曲。如果我們可以通過某種途徑,探測到觀測時的大氣湍流的形態,並且在成像系統的光路上施以相對應的矯正,就可以使進入到望遠鏡的、被扭曲的曲面波,變回平面波,因而得到銳利的、原本的圖像形態。這就好像給望遠鏡系統多戴了一副複雜的眼鏡。

然而,大氣湍流的變化是非常隨機而且迅速的,因此這副眼鏡的鏡片本身,需要能夠隨著大氣的變化而實時變換。在實際觀測中,我們可以對大氣實時形態進行探測,並且即刻做出矯正。

在對一個天體的成像曝光期間,如果這樣的實時矯正過程可以持續不斷地進行,那麼在理想情況下,最終的成像效果就會被矯正到和沒有大氣湍流影響的情況下一樣。這就是自適應光學系統的大致想法。

防抖!自适应光学的由来

圖3:自適應光學系統大致原理圖。來自天體的平面波前被大氣影響發生畸變。自適應光學系統探測,校正畸變,還原天體本身的樣貌

因為這套矯正用的光學系統,可以自動不斷地適應大氣變化而進行調整,所以被稱為自適應光學系統,也就是可以自動適應的光學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