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白色的飛蛾撲扇起翅膀,飛蛾一樣的星星在夜空中閃爍。


以上兩句詩來自愛爾蘭詩人葉芝的《流浪者安古斯之歌》。

但它為眾人所熟知卻是因為一部經典的愛情電影,也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

《廊橋遺夢》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講實話,介紹《廊橋遺夢》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因為影片不僅“美化”了婚外情,而且當年上映時還曾在美國掀起了一段離婚狂潮。

喜歡這部電影的影迷很容易就會背上“三觀不正”的罵名。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但作為一部“非議頗多”的作品,當年影片不僅讓女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同時提名了奧斯卡和金球獎的影后,讓導演兼男主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提名了第21屆法國凱撒獎的最佳外國電影。

而且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在豆瓣保持著8.6的高分,成為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之一。

說明一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必然是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的。

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廊橋遺夢》的價值所在。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首先,影片的導演兼男主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其出演過的“鏢客三部曲”,是上世紀60年代的經典代表之一,此係列至今在豆瓣保持著8.5以上的均分。

此後,其執導的《不可饒恕》、《百萬美元寶貝》,包括16年大熱的《薩利機長》等作品,都在票房和口碑上雙雙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並且兩度抱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小金人迴歸。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在《廊橋遺夢》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再度以極簡的構圖、細膩的情感描繪,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導演才能。

當然,影片的成功還有一部分得歸功於女主角的扮演者,也就是深得人心的梅麗爾·斯特里普。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梅姨的實力毋庸置疑。

40年的電影生涯,17次奧斯卡提名、3座小金人;26次金球提名,8次獲獎;3次艾美提名,2次獲獎。

還有柏林影后、戛納影后等無數的獎項和讚譽。

可以說梅姨僅憑一己之力,就為後繼者豎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高牆。

《廊橋遺夢》作為梅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偉大演員的熒幕魅力。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不管是叱吒風雲的女強人,還是被生活磨得焦頭爛額的村婦,斯特里普都詮釋得極好。

每一個小動作都相當到位,每一次眼神轉換都在狀態之中,讓人想出戲都難。

而且為了更符合《廊橋遺夢》中女主角村婦的設定,梅姨還特別讓自己增重了20斤。

拋卻美麗,迴歸角色,可謂是相當敬業。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廊橋遺夢》改編自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

原著曾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並被翻譯成超過25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出售。

直到1995年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熒幕,同時也成為了暢銷書改編電影的成功典範之一。

故事從一對姐弟開始。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因為母親弗朗西斯卡的去世,洛琳和邁克被律師召回到了童年生活的鄉村。

在那裡,他們看到了自己母親的遺囑,得知她希望自己死後被火葬,並把骨灰撒到羅曼斯橋的橋下。

火葬的要求讓姐弟兩非常難以接受,羅曼斯橋只不過是一座離老家兩公里遠的再普通不過的橋了。

而且他們的父親早在生前就為母親預留好了土葬的位置。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但緊接著,一堆塵封的書信,就幫他們開啟了一段母親生前藏了半輩子的秘密。

這個秘密的主角是一名叫作羅伯特的陌生男子。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1965年夏季的一天,當時洛琳和邁克還只是16、7歲的年紀。

因為要去市集參加比賽,父親必須帶著兩個孩子離開鄉下4天,期間只有母親,也就是弗郎西斯卡一人守家。

雖然有些不夠厚道,但不得不承認,弗郎西斯卡早就期待著這4天的到來,事實上她巴不得全家人趕緊離去。

沒有理由,也沒有特別的事情,她只是想自己靜一靜,珍惜一下這來之不易的閒暇時光。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或許只是看一本書、喝一杯茶;或許只是為了能少說兩句話;也或許只是為了能安安靜靜、無人叨擾地在沙發上坐上片刻。

總之只要是一個人,怎麼都好。

就像每一個為家庭操了一輩子心的主婦一樣。

只有家裡空出來的那一刻,才會感覺自己終於從“家庭主婦”的身份裡跳脫了出來。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所以送走了全家人之後,弗郎西斯卡有了一個緩緩抬起頭、讓臉沐浴在陽光之下的動作。

這一刻的清閒與美妙,彷彿那杯只為自己泡的久違了的冰茶。

家人離開沒有多久,就有另一輛車開到了弗郎西斯卡的家門前。

車上走下一個人,問弗郎西斯卡羅斯曼橋要怎麼走。

此人就是羅伯特,《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他驅車長途來此,為了拍那座有紅色廊子的橋。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從小路出去左轉然後靠右走,或者左轉再右轉,中間會經過一間有大黃狗的農場……”

弗郎西斯卡語無倫次地形容了一會兒,然後便決定親自為羅伯特引路。

當然你可以說弗郎西斯卡從此刻就開始動心了,從見到羅伯特的那一刻。

否則她不會如此耐心地繞著一座離自己不到兩公里的橋說上半天,也不會熱情到要親自給陌生人引路。

總之愛情就是這樣發生的,電石火光之間,一個眼神就足夠讓愛情萌芽。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但此時的弗郎西斯卡還不明白這種感覺,何況“家庭主婦”的身份已經在她的心裡根深蒂固。

如同影片後來的發展一樣,儘管她想親自送羅伯特去橋上;儘管她已經控制不住自己往縫隙裡看這個男人;儘管她已經到了只能靠喝汽水來消解尷尬的地步。

但她依然不明白、或不願去想,有什麼情愫正在她的心裡滋生。


她只知道,她想跟眼前這個男人儘可能地多待一會兒。

聽他講講旅行路上的故事,講講少女時代夢想過無數次的生活機遇。

哪怕是靠著已經不足以成立的“引路”的藉口,哪怕是邀請他去家裡喝一杯茶休息休息。

總之就這樣告別是不行的。

至於更遠更復雜的目的,弗郎西斯卡暫時還沒有想到。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但這就是愛情最初的樣子。

你遇到了一個人,和他交談了幾分鐘,甚至都還未交談,你就知道,你們不能就這樣分別,否則你心裡會空落落的。

那種感覺不一定是痛苦,也不一定強烈,就只是空落落而已。

所以不管是弗郎西斯卡,還是羅伯特,都在這場微不足道的“幫忙”之後,不斷地找藉口重聚。

弗郎西斯卡開始在交談中有意無意地問其羅伯特的婚姻狀況,羅伯特也開始給弗郎西斯卡講他去過的地方、拍過的非洲。

就像每一個試圖逗喜歡的女孩子開心的男孩一樣。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但氣氛總會改變,在兩人喝過休息的茶之後;在共進晚餐之後;在把酒言歡之後;在深夜來臨,兩人都終於找不到還有什麼理由可以彼此挽留之後。

氣氛變得尷尬,他們沉默了。

弗郎西斯卡眼裡泛起了淚光。

羅伯特終於緩緩開口說:

“你不必自責,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

一句與“表白”無關的話,卻直接挑明瞭兩個人曖昧不清的關係。

看似是為了止錯,其實不過是多了一個彼此安慰的藉口而已。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廊橋遺夢》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用一種極為理性剋制的手法,描述了一場違背道德倫理的婚外戀。

片中的羅伯特和弗郎西斯卡,從始至終都在極力控制自己的感情,爆發的臨界點處理得相當真實微妙。

影片沒有激烈的高潮,但全程暗流湧動,極為真實地刻畫了兩個一見傾心的男女該有的樣子。

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婚外戀這一存在的偶然性和合理性。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所以當最後大雨滂沱,羅伯特站在街對面和弗郎西斯卡做無聲的告別之時,這個橋段的淚點才能說服如此多的觀眾。

大家都接受了這份愛情,畢竟情慾和婚姻是愛情永恆的話題。

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但也因為你走了,它才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如此確切的愛。

畢竟生活的磨難終將消解大部分的激情,而成年人,懂得如何不“一遇到美麗的風景就停下來”。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所以影片的最後,在瞭解了母親的真實故事之後,洛琳和邁克選擇了把骨灰撒到羅斯曼橋下,而不是葬在自己父親的身邊。

但同時,他們也選擇了迴歸到各自瀕臨破碎的家庭之中。

對於《廊橋遺夢》,你可以說它給了一個好的示範,畢竟影片結局依然把內核迴歸到了家庭上,算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它“三觀不正”,畢竟它確實拍出了一部唯美且令人信服的婚外戀。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但我還是想說,應該警惕一切以“三觀”來評判一部電影的做法。

電影是個人創造的產物,它是藝術品,是用來表達的。

而不是教科書,用來教化人的。

如果每一部電影都要用“三觀”來評判,那我們會失去如《英國病人》、《花樣年華》等許許多多的經典好片。

至於《廊橋遺夢》,願不懂它的人這一生都不必被命運開同樣的玩笑。


上映時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原著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